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襄樊 |
[游记]襄樊 |
2008-05-22 sina.com.cn |
众多的人口和民族 2006年末,全市总人口为578.8万人。其中非农人口198.05万人。人口出生率为9.82‰,死亡率为3.1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68‰。全市男女性别比为105.74∶100。 插入人口增长图 人口密度 分布 插入各县市人口数量图 插入各县市人口密度表 插入人口受教育程度图 襄樊市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9.7%,属散居少数民族地区。 根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市共有少数民族人口19739人,占全市总人口的0.34,人口较多的前六位是:回族、土家族、蒙古族、满族、壮族、苗族。 其中少数民族中,以回族居多,约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80。分别集中在襄樊市区和襄阳区张湾镇、石桥镇、黄集镇、古驿镇、双沟镇;南漳县城关镇、武安镇;谷城县城关镇、石花镇;保康县城关镇;老河口市光华街办、中山街办、赞阝阳街办、洪山咀街办事处、孟楼镇、竹林桥镇;枣阳市南城街办、北城街办、环城街办、太平镇、鹿头镇、梁集镇;宜城市鄢城街办、流水镇、板桥乡。已确定的民族村(街)有襄樊市樊城区米公街道办事处友谊回族街、襄阳区双沟镇双北回族村、枣阳市北城办事处顺城回族村。土家族主要分布在宜城市、襄城区、襄阳县和枣阳市。 读一读: 襄樊少数民族有回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僳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羌族、仡佬族、锡伯族等二十八个少数民族成份。 樊城友谊街是我市回族穆斯林聚居地,改革开放以来,这里逐步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餐饮一条街。随着沿江大道改造工程的进行,这里的民族特色将得到进一步的改观。座落在该条街上的樊城清真寺,始建于元末明初,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课优越的自然条件 东西过渡的地形 襄樊市处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地带,整个地貌轮廓大致呈“M”分布,即东西两面高,中间低平,且总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形呈山区面积大、平原面积小的特点,山地、丘陵、岗地、平原四类地形兼而有之。其中山地占31.4,丘陵岗地占57.3,平原占11.3。全市按地形类型可分为西部山地、中部岗地平原和东部低山丘陵三个地形区。 插入襄樊地形图 (一)西部山地 为鄂西北山地的东延,亦即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东缘的一部分,由武当山脉东端和荆山山脉北段组成。武当山余脉自西向东延伸到谷城县和老河口市的西部,山脉为西北一东南走向,为断块隆起的低中山,山体由元古界变质片岩类构成。境内峰峦重迭,地势高阜,海拔多在400米以上,位于谷城县境西南的摩天岭海拔1227米。荆山山脉北段分布在保康县全境和谷城县的南部及南漳县的西部。地势西高东低,山脉在保康县境呈东西走向,在南漳县境转为西北一东南走向。主峰关山位于保康县境,海拔2000米,为汉水与长江的分水岭,又是襄樊市境最高山峰。 在南漳县西北和保康县东部地带,广泛分布着浅海相碎屑岩类,地层紧密褶皱,向斜轴部高悬于山脊或近山顶,背斜轴部则为谷地,山势险峻。由于岩石较软弱,在水流切割与构造线相吻合地段,形成狭小的山间河谷盆地,如长坪、黄花、保康县城关、寺坪和后坪等盆地。谷城县南部,保康县南部与南漳县西部,碳酸盐岩遍布,地层反复褶皱,岩溶地貌发育,形态类型较齐全,常见溶洞呈层状分布,多暗河、伏流;群山顶部地势相对缓和,呈现峰丛、洼地与落水洞组合地貌景观。较大的溶蚀洼地有大坪、薛坪、果坪、麻坪等。在保康境内还有马桥、马良等山间断陷盆地。 (二)东部低山丘陵 东部为低山丘陵,海拔多在90米一250米之间,主要分布在枣阳东部的新市镇、鹿头镇、刘升镇、吴店镇、平林镇、王城镇等,最高点是湖北省与河南省交界处的玉皇顶,海拔为778.5米。 位于鄂豫交界和随(州)、京(山)、钟(祥)交界地带,大部分为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由桐柏山、大供山组成。两山南北对峙,均呈西北一东南走向。 桐柏山南有大阜山棗佛山寨低山群,其间为零星的红色山间盆地,大洪山北,与大狼山低山群间为狭长的洪山红色盆地。上述低山群分别与桐柏山、大洪山平行排列,沟谷较宽阔。坚硬的花岗岩、变基性岩、石英岩和大理岩常形成山峰,山势缓和;变质片岩类则成为较低的地形。这两低山群之间为唐县镇棗厉山镇红色盆地,因内陆沉积的碎屑岩类胶结程度较差,抗风化剥蚀力弱,形成丘陵地形,海拔一般低于200米,丘顶浑圆低矮,沟谷较宽敞,相对高差约40一150米。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8c3b0d01000aq7.html35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