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的地方,湖北省冶金招待所对面乃一座山,鄂州人称之为西山。老板娘介绍,这是鄂州唯一的一座市政公园。从下面望去,山体连绵不绝,悠然蜿蜒,葱绿的参天大树把西山裹得严严实实,象一条绿色的龙盘卧着。山间古庙偶尔一现的飞檐犹如一位半抱琵琶半遮面的美丽女子一般吸引着我。 天,下着毛毛细雨,谢绝老板娘借雨伞的好意,信步而去。 山脚到半山公园门口,是一段斜长的水泥路。这样的路,在西山公园里随处可见。我不太喜欢这样古朴的地方有着现代的痕迹。如果是有一段青石板路,那该多好。我想。踏着存活了千百年的青石板路,上面有着古人曾经留下的痕迹,述说着曾经的往事,一种历史沧桑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让人唏嘘感慨。路的两边,一些茶馆里,坐着许多打麻将的人,喧闹的声音不时穿过绵绵细雨,打扰着西山的宁静。 越过西山公园大门,走不多久,就到了九曲亭。亭内立着一块石碑,曰此亭建于三国时期某年某月,后由北宋著名词人苏轼扩地重建。这才想起,苏轼曾被贬黄州,与鄂州太守朱守昌交往从密。在此期间,曾留下很多的豪情澎湃的词,如《与朱鄂州书》,如《水调歌头》。仰望九曲亭,仿佛看见苏东坡这一代文杰,正大口饮酒,抿须而乐。九曲亭对面,坐落着小小的一间财神庙,庙前旺盛的香火寄托着人们对名利的期盼,庙里的财神乐呵呵的笑着,似乎很满意现代人对他的尊重。 漫步向前,路分两边,习惯使然,选择左边而行。路边时不时出现一些探险城堡之类的游乐园,冷清地期待游人的光顾。匆匆擦过游乐园经营者渴求的目光,顺着伴山陡斜向下的蜿蜒小路,向西山庵而去。 西山庵在某处山谷的谷底处。沿途静得让人孤独。偶尔传来清脆的鸟鸣,夹杂在阵阵的林涛声和细雨拍打树叶声里,在寂静的心中揉起一圈圈涟漪。跨过水泥小桥,西山庵便入眼而来。庵前门匾上刻着“庞统读书处”几个蓝色的字。我不知道这几个字所代表的故事出处,想来是必是庞统发迹前在此悬梁刺股苦读吧?庞统成为著名谋士后,这里也就有了纪念意义,后人所以立匾为记。进得庵去,扶着雕栏,踏着石级上去,一个小小的院子横亘在西山庵的主殿前,院子里不多的杂草顽强地在石板缝里不屈地昂着头,随风而摆,述说着千百年前发生的故事。西山庵大雄宝殿里传来很有节奏的敲打木鱼声,我好奇地拾级而上,看见一位年迈的尼姑双手合什,垂首叩拜。旁边还立着两位尼姑,一位敲打着木鱼,另外一位年轻的尼姑站在她后边。她们的嘴里低声吟唱着我等俗人不懂的经词。我的到来,不曾丝毫影响她们的眼神,就好象她们已经在这里站了千百年般。举起相机,欲将这未见过的场景留下来。站后边的那位年轻尼姑看见我的举动,轻声说:“不要拍。”其神态清秀淡雅,不为尘世所染。惟恐打搅她们的清修,我急忙放下相机,双手合什,向着宝殿里的菩萨拜了几拜,请求宽恕我的冒昧。 出得庵来,回首望去,西山庵如千年前般,依然静静地孤单地伫立在群林之中,纹丝不动。历史来来往往,不知道有否打扰过它?再过千年,是否依然如此? 雨,不知道什么时候停了。看看时间,已经快6点半,天也渐渐暗了下来。匆匆游过三国遗踪、松风阁、秀园、比剑石、洗剑池、吴王宫,拍了一些照片,就踏上了回程的路。 快走近九曲亭的时候,从半山腰向下看去,从树木的缝隙中,看见红窗蓝瓦、硫檐飞阁,小桥流水的一座古庙隐藏其间。这才知道自己差点错过。急忙踏级而下。 古庙外,开着一个卖香烛、万年香等拜佛用品的一家小店。小店里摆放着一台不大的电视,正播放着一部电视剧。门口坐着几个穿僧衣的和尚,看得津津有味,嘴里随着电视剧里紧张的情节不断地发出“哦”“啊”“哎呀”的声音,并不时发表着对电视剧的评论。一个长得比较富态的和尚坐在远处的一张藤椅里,翘着二郎腿,手里捧着一杯茶,悠然油然。 突然就想起西山庵里,那几个尼姑的淡然出世、清灯长伴,突然想起那个年轻尼姑的清秀淡雅,不沾染一丝俗尘。再看看这几个“大隐隐于世”的和尚,一下就失去了再去细赏古灵泉寺的那强烈的欲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