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湖北黄石游记—西塞山怀古(2)PP—同程旅游博客 |
[游记]湖北黄石游记—西塞山怀古(2)PP—同程旅游博客 |
2007-07-19 17u.com |
西塞山怀古(2)2006年12月24日 为了后人的怀古,西塞山北峰山巅建造了一座秀美的仿古亭,取名“北望亭”,此处可俯视江涛奔腾东去,眺望江北散花洲和策湖的碧绿万倾。 站在北望亭上,看悠悠江水;一叶扁舟,点缀在碧波万倾之中,泛起层层涟漪。 此情此景,不能不引出思古之幽情,心中默默吟诵着刘禹锡《西塞山怀古》神来之笔: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是啊,孙坚、孙策、孙权开创的“金陵王气”,在晋军将领王浚沿江东下的浩荡水军面前黯然失色,煞费苦心的“千寻铁锁”也不能挽回败局,吴国基业一朝化为乌有,“其兴也勃也、其亡也忽也”。面对寥廓江天,不由得发出“人世几回伤往事”的感叹,沧海桑田,河山依旧,惟有“芦荻”迎着萧萧秋风轻轻摇动……。只有站在“北望亭”上,才知道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时的心境,果然不负“似议非议,有论无论,笔著纸上,神来天际”的赞誉。 翘首西望,黄石全城笼罩在一片灰蒙蒙的烟雾中。不知是因工业污染造成能见度不高,还是我只带了“傻瓜相机”分辨率差的原因,正午逆光下的“黄石”,居然被我拍成了“黄昏”。码头江边隐隐约约可见捕鱼的小船队,构成了一幅“渔舟唱晚”的图景。 从北望亭下山,直奔江边。途中,经过报恩观遗址。报恩观是南宋名将吕文德之子为其父所建,早已毁于战火。重修的长廊和临江小亭也已破旧不堪。 据说,西塞山曾六次发现古钱窖,此处即为“天下钱窖之首”。陪同游山的西塞区老师讲道,古钱窖最后一次发现正逢十年内乱,发掘出的古钱币堆积如山,除文物部门留下少许之外,所余部分均被运到武汉冶炼厂化作了铜水…… 西塞山的同行们还告诉我,即将去的地方,相传是张志和隐居钓鱼时休息或避雨躲风的“桃花古洞”。这位以《渔歌子》流传千古的唐朝诗人,亦名“玄真子”。古书称其为“烟波钓徒”——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以舟为居,行无常处。徐俯《鹧鸪天》词曰:“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朝廷若觅玄真子,晴在长江理钓丝。” 说的就是桃花洞的陈年旧事。 去古洞必经之险道叫“一线峡”,虽然设有护栏,也好像随时可能失足而坠落江中。身子紧贴着石壁,慢慢挪动着脚步。 桃花古洞在临江的陡壁间,洞高约3米,上圆下方,形如庙门,入内2米处即被钟乳石封闭。在这里,可以抬头看到西塞山摩崖石刻,最著名的是每字见方1平方米的“西塞山”三个大字,为明朝进士朱其昌手书。可惜因地形所限,只有在江面上才能拍摄。 据说,江水退下后,还能够见到古战场留下的“千寻铁锁”遗迹——用来阻挡战船通过的横江铁索。遗憾的是,我只能站在陡峭的石阶上远望滔滔江流…… 即将离开西塞山,突然又发现了一座破庙。一问,才知道这里也是一处古迹——唐代龙窟寺遗迹。寺内曾栽有一株明朝牡丹,相传是本地一位大户人家的丫鬟贾姑娘所变。贾姑娘偷偷资助一位穷秀才赴京赶考,被主人活活打死,而功成名就后的秀才寻恩到此,才发现了这株洁白芳香的牡丹花。二战期间,这株白牡丹竟也被日本强盗挖走。 游罢西塞山,久久不能释怀。前不见古人——古人已乘白鹭去;后不见来者——西塞山前车马稀。 我真的弄不明白,黄石市拥有这样一处绝好的名胜古迹,居然没有人悉心呵护,也没有人前来凭吊,几度风雨几度春秋,直落得今日门可罗雀的破败窘境。 千古风流的西塞山,长期“藏”在“闹市”无人识,这,究竟是山的悲哀?还是人的无知? |
转自:http://www.17u.com/blog/article/50056.html52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