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桃花源详细介绍 详细内容... |
[游记]桃花源详细介绍 详细内容... |
2007-07-16 |
桃花源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虽是虚构,但实有其地,它就位于湖南省桃源县。桃花源南临滔滔沅江,北倚武陵群峰,境内古树参天,修竹婷婷,寿滕缠绕,花草芬芳,有石阶曲径、亭台牌坊装点,宛若仙境。这里每年的3月28日举办桃花节,推出各种具有文化特色的活动,如果你此时去桃花源,将会留下浪漫的回忆。 桃花源分桃花山、桃源山、桃仙岭、秦人村4个景区,其中桃花山、秦人村为桃花源的中心,有桃花山牌坊、桃花溪、桃树林、穷林桥、菊圃、方竹亭、遇仙桥、水源亭、秦人古洞、延至馆、集贤祠等70余处景点。 寻访桃花源,车至桃花山牌坊下车。坊在公路南侧,始建于1943年,后倾塌,1973年按原貌修复,坊上石刻,介绍了桃花山的概况。牌坊两边的柱上,有“红树青山斜阳古道,桃花流水福地洞天”对联一副,概括了桃花源的主要景致。过牌坊,上桃花山,迎面有一条小溪,这是桃花溪。溪的右侧是桃林,穷林桥便隐藏在这片桃林的深处。桃花溪一带的景致,有如《桃花源记》中的描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三月桃花盛开时,这里桃花盖头,千树万树,如织就的云锦,令人陶醉。 过桃树林,可以看到不远处有一座廊亭环绕的建筑,这便是桃花源内著名的菊圃,菊圃是因为陶渊明爱菊而得名的。走出菊圃,便至碑廊,廊中有历代古碑林立。碑廊的尽头,为明代建筑方竹亭,造型浑厚,风格古朴。方竹亭内,碑碣壁列,多为古人题写。亭后方竹丛生,浓荫低垂,苍翠欲滴,清人唐子木“方竹亭前万竿竹,夜来时听隔林钟”之句,便是写的这里。出方竹亭继续前行,有一小桥名为遇仙桥。远远望去,可见桥下雾气翻滚,桥上浓荫蔽日。潺潺流过的桃花溪水,宛若琵琶之音轻轻滑落,相传当年瞿童遇仙,就在此处。过了遇仙桥沿桥头石阶盘绕而上,即到造型别致的水源亭,亭边有桃花溪,水清如镜。 继续上行到御碑池,在碧波微澜的御碑池中,耸立着一座小亭,亭内石碑上记着清朝乾隆皇帝咏叹桃花源的诗句,因此人们便将此亭呼为“御碑亭”。绕过御碑池,钻过秦人古洞,便进入秦人村景区。沿着月形的山湾,有一条长1600米的竹廊,竹廊两边有公议堂、奇踪馆、秦人作坊、自乐桥等景点。竹廊的尽头便到了延至馆,据说当年避乱的秦人宴请武陵渔人便在这里。 下山一路古树参天,寿滕缠绕,浓荫密布,沿石阶曲径,经过婷婷如盖的摩顶松,沿山径而下,即到桃花观。这是桃花源主体建筑,雄踞桃花山主峰,分山门、前厅、正厅三部分。观门的上方,刻有“桃花观”横额,两边门坊石墙上有一副“秦时明月、洞口桃花”的对联。观旁还有两亭,观内藏有历代文人骚客所题的石刻诗及近代著名书法家的书画。桃花观下的集贤祠,供奉有陶渊明、李白、杜甫、王维、苏轼、王安石、刘禹锡等先贤的塑像。出集贤祠右拐,循林中小径前行数百步,是向路桥,因《桃花源记》“便扶向路”句得名。上有即出亭,亭虽小但位置险要,据传,当年武陵渔人就是从此进出桃花源的。 桃花源自晋代开始,就修筑亭台楼阁,历代文人学士都曾到此观赏,现留有各代名家咏桃花源诗900余首,楹联匾额及石刻碑碣100处。桃花源在历史上又是我国四大道教圣地之一,享有第三十五洞天和四十六福地的美誉。 我来完善 编辑记录(当前为第1版) |
原始链接:http://www.tuniu.com/places/5323/show_desc |
转自:243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