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夜宿“桃花源” |
[游记]夜宿“桃花源” |
2007-07-19 |
夜宿“桃花源” 。心悸 。 如果不是如今流行农家乐休闲游,也许,常山东北角的新桥大山里还要沉寂好多年;大山里一个原本叫做大源的自然村,而新近却变换了一个有着历史积淀的芳名——“桃花源”。 早在1934-1935年间,方志敏领导的北上先遣队在新桥乡建立红色革命根据地,红军在大源一带开展活动时,一位红军将领看到这里人面桃花、花红柳绿的美丽景象时,忍不住在农户的墙上用竹炭挥毫写下了苍劲有力的“境拟桃源”四个大字;而今,大源又是桃中珍品——乌桃的原产地,每当春夏之交,桃花簇簇、溪水潺潺,山溪两边桃花璀璨,山坳村落极具桃花源的神韵,难怪,人们送给大源村一个原生态的美名——桃花源。 听说桃花源最近开办了农家乐休闲游,当地乡村投资数十万元改善了交通、通讯和人居环境,于是我们选在了“五一”黄金周前往休闲。傍晚时分我们一行人到达桃花源景区,一近山门,只见村口有一块停车小憩的平地,几块宣传景点的指向牌煞是醒目,旁边还竖立着一块形似乌桃屏障般的巨石,上刻“桃花源”三个描红大字,度过一方小桥,缓坡上一溜排开的农家院落,家户的门口皆是茂林修竹,居室檐下还挂着一串串红灯笼,我们驻足在一个叫做“桃仙居”的农家下榻。 这是一座有着百年历史的老房子,整体沿袭了江南民居的“天人合一”思想,南北通气、小桥流水特色明显。“只是天井已被透明的琉璃瓦密盖,古墙已经粉刷一新,早年挂在堂前‘热心公益’的镏金牌匾不知了去向”说起这些户主黄贤忠深感遗憾。一会儿,晚餐桌上摆出了一道道特色的农家菜肴:莴笋、苦叶、鱼腥草、鸭掌菜、红烧清水鱼、咸肉炖春笋……让我们不得不饕餮一阵而后细细品味。 据村干部介绍,这次新开办的8户农家乐,家家户户都进行了投资,门口修平了步道,屋后建起了鱼池,家里改水改厕改床被,连主妇们还专门外出学习取经。晚上留宿桃仙居果真其然:在门口,看弯弯初月、竹影摇曳;住厢房,听溪水潺潺,狗吠声声。很快让人潜入梦乡。好一个桃花源的仙境! 次日清晨,一声鸡鸣两三声鸟叫,催的我们赶紧起床。沿一排农家乐园漫步,青青的石板路错落有致,乌挑树的枝丫间已长出了蓓蕾,吸着清香、听着风声、踩着卵石来到了小溪边,不用毛巾、不用牙刷,就在清清的溪水中洗刷,顿觉精神起来,于是沿着依山傍水的小径往深处走去,那茂密的竹林随着徐徐的山风犹如大海在泛着涟漪,走进一看,竹林中有的还夹杂着杉木、松树和棕榈,它们就像兄弟妹一般,没有纷争和妒忌,个个生长旺盛而且出奇的笔直和挺拔,齐刷刷地冲向天际。 在竹林的深处,我们还见到了一位在家休假的黄老师,他家住在半山腰中,门口挂着“云中居”匾额,今早在林中挖笋找野菜也是准备迎接游客的,按照他的指点,我们的早游更是充满的乐趣,沿溪流山道而上,就可见龙门潭、龙门洞、龙门瀑布,而百年古杉、百年香枫更是有两人合抱那么粗壮。如果再往“红军路”上去攀登,就有姿影婀娜的仙女石、高达八仞的石之母、身披紫袍的宰相石等景点,尤其“卖油石”的传说更神奇:相传古时候村上一位青年外出考功名,因为没有银两就挑着一担土榨的山茶油作盘缠,不料,到一块大石前脚下一扭,把一担油摔得精光,正待无助的时候,随手抓起石下的一把绿草,但见草根下是一大把金光闪闪的银子,足够他的路费了,后来他考取了功名便花钱请能工巧匠在这块大石上凿起了一层层踏步,造福一代代子孙,这块巨大的山石就被乡人们取名“卖油石”。 桃花源!这个不足百人的深山村,她的旅游热即将攀升,但愿她的人文底蕴也越来越深。 |
原始链接:http://www.tuniu.com/places/posts/1110 |
转自:25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