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印度德里游记 |
[游记]印度德里游记 |
2008-02-29 chinesen.de |
-- 作者: 欣欣(客) 德国有两个法兰克福,相距甚远;印度有两个德里,连在一起,现代化的这边叫新德里,旧城区叫老德里。飞机到达新德里已是凌晨,一个睡意正浓的凌晨。曾听说中的印度机场非常脏乱,对此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步入候机室,立即发现这里比传说和想像中的干净许多。当我瞥见写着饮用水的池子,心放了下来,至少不必买水喝。凌晨4时,我和友人离开机场。风吹进车窗,久违了,湿润的热带气息。不亮的路灯,不宽的街道,黑森森的棕榈或椰子树。睡意朦胧的骑车人,同样睡意朦胧的驴车。 一群白牛扁扁宽宽的,颈头顶着大包,晃荡着肚腹,漫不经心地横过马路。这里,一只牛就是一座神庙。车子在黑暗的街道上穿行。城市仍在沉睡,沉睡中的德里宁静而清澄。 这是一栋西式楼房,共有三层。屋顶挑得很高,光线充足。一条铁雕花扶梯盘曲而上。走上屋顶凉台,那里放了好多盆菊花,花瓣卷曲,和中国的菊花完全一样。可惜花瓣和绿叶都布满灰尘。隔壁的顶楼上,一个妇人正在奋力地抽打着毯子。放眼周围,拥挤吵闹犹如贫民窟。我才知道,在德里的一天中,宁静的时光非常短暂。 在我的印象中,印度人似乎很多人都会说英语。乘出租车发现司机不仅不会说英语,而且是文盲,连印度文的地址都无法看懂。印度每年大学毕业生约几百万,大学毕业后,到西方求学者甚众。我80年代初出来留学,那时能够和中国学生竞争的似乎只有印度学生。这个自远古就充满智慧的国家,现在文盲率竟高达40%,真令人吃惊和悲伤。 印度人的亲戚特别多,不但如此,关系还非常紧密。亲戚多的一个原因,除了多生多育,还有姻亲。于是亲戚的定义就拓展得很宽,包括亲戚的亲戚,亲戚的姻亲,姻亲的亲戚,姻亲的姻亲。他们对于亲戚的称呼很像中国人,分父系母系和长幼。和中国不大一样的是,他们对表堂兄弟姐妹和亲兄弟姐妹一样的亲近。 每当婚礼,凡是能拐着弯儿,沾点儿边的都在受邀的名单上,到访的客人之多,令人惊异。每位来宾都得亲自上前祝福新人,呈上礼品。众多的客人将本来就已经相当冗长的婚礼拖得更长,据说新娘的脸会因为长时间的微笑而感到僵硬。后来在奥兰加巴德,我们参加了一个婚礼,到场客人至少几百。我们与他们非亲非故,可是因为下榻旅馆的餐厅包了他们的婚宴,我们也在邀请之列。 下午坐车出门。街道两旁,树木成行,不过全都蒙着厚厚的尘土,看不出绿色。尘土中挤满了小店,卖吃食的最多,又多是油炸食品,金黄色的,看着很诱人。这下我明白了,为何在食素大国的印度仍然有那么多病人。 尘土中也挤满了人,以各种方式努力谋生的人们。男孩子头顶着大铁盘,铁盘里冒着清烟。到一个街角,他就放下大盘子,支摊开始卖烤红薯或烤花生。 行车道上,小三轮摩托最为活跃,大约2-3卢比一公里。它们本该在慢车道上行驶,却如蝗虫般,毫无顾忌地到处飞着。公共汽车没有车门,即便有也从来不关,随便停在马路当中,任人上下。拥挤中,最灵活的还是双人座的摩托车,几乎每个后座上都飘着一袭鲜艳的沙丽。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是那些送货的伙计,他们坐在摩托车的后座上,手捧一片巨大的玻璃板。 小汽车、拖拉机、大卡车挤成一片,毫无章法地争道而行。牲口也来添乱,牛车、驴车和骆驼车。拉车的骆驼昂着头,跑起来,一蹦一蹦的,长脖子一伸一伸,难怪人称傻骆驼。神牛身处闹市,以司空见惯的超然安卧街心。在这样毫无信任的原则下,车辆却鲜少碰撞。拥挤之中,车辆避让得当,非常默契。似乎是乱中有序,人们十分心平气和。磕磕碰碰一定是有的,却鲜见大吵大闹,最多摊摊手,耸耸肩,做个手势。 街道太过拥挤,几乎分不出商家和住房。更穷的人就住在路旁的窝棚里,那些窝棚不过是两块塑料布,破旧的衣服晾在公园的栏杆上,孩子们在公园里寻找着干树枝。每天,饮用水的车子定时开过这些地带,人们排着队,地上放着各色容器。后来在印度的其他城市,也见到相同的情形。 贫穷是显而易见的。在拥挤、肮脏和嘈杂之中,唯一的亮丽是那些穿学校制服的孩子。他们走在飞扬的尘土中,似乎并不在意他们的白衣会立即变为灰黑色。最可怜的是那些学龄前的女孩儿。她们罩着一件洗不出颜色的破衣裙,头发焦黄而蓬乱,赤着脚,脏兮兮的小脸和身体,像野草一样,在路旁行走、劳作、玩耍。 每遇红灯,总有一群群的孩子一拥而来,擦车窗,兜售物品。如果行路,小贩或乞丐也会跟在后面。一般来说,只要不与小贩对视,没多久,他们就会自动离去。 老德里更是拥挤,根本无法进车,只能步行。但若说德里没有清静之处也并非事实。那是一栋砖石楼房,庭院里种了不少树和花。在上世纪60年代,这里曾为中印边境战争的中央指挥部,墙上挂着大幅军事地图,军人穿梭其中,气氛一定相当紧张热烈。如今,在空无一人的大厅里,昏黄的灯光照着地毯上残破的大洞,陈旧的沙发上灰尘些许。另一清静的去处为艺术学院。虽然学院位于新德里市内,也只有一栋楼,但楼前有一小片草坪。十几个女孩在绿草上研习着印度舞,其中有好几位来自西方。我躺在草地上,在木笛和鼓声中,竟然睡了过去。 印度的人口密度并不比荷兰高,可是显得比荷兰拥挤得多。据我观察,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在户外谋生,在街上谋生或想办法谋生的人特别多。但是,在这样拥挤的地方,出德里城向南20公里,就能看到野猪猴子等动物。在德里市内,不但看到许多动物,甚至城中也保留了一大片森林。森林里有个鹿苑,任野鹿、猴子、羚羊和野兔随意奔跑。离那片森林不远,就是废墟城堡和旧城墙。奇怪,这么拥挤的地方,他们仍然留住这许多旧物,留住那些动物和森林,也不驱赶为数众多的乞丐。 其实,德里城内外有不少废墟城堡。每一个君王占据德里,就建立一个朝代,每一朝代都建筑自己的城堡。莫卧儿王朝的末代皇帝一直住在沙加汉所修的红堡里。当英国人闯入宫中,他和他19岁的妻子睡梦正酣。英国人将两名王子带到城门附近斩首,所以那座城门就叫冷血城门。 离德里城内的森林不远,紧挨着一座旧城堡,开着一家餐馆。德里的冬夜相当寒冷,坐在那家餐馆的露台上,服务生将火盆移至脚边。石栏外,黑色的森林挡住了灿烂的灯火,也将现代的一切丑陋推远。废墟古堡浮动着一个远古印度的暗影,那暗影也飘荡在披肩和火盆之间。
|
转自:http://www.chinesen.de/bbs/cgi-bin/printpage.cgi?forum=13&topic=331336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