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印度之行随记(12)孟买印象 |
[游记]印度之行随记(12)孟买印象 |
2008-03-21 sina.com.cn |
印度之行随记(12)孟买印象——甘地纪念馆,不灭的明灯(2) 本文已参加“我的2008-我记录”一期活动 2007-10-16 00:00:00 大中小 标签:我记录城市印象旅行/见闻感悟随笔旅行甘地 孟买印象 ——甘地纪念馆,不灭的明灯(2) (本人拥有文中图片的版权,未经同意禁止引用和转载) 甘地墓位于德里东北部的朱木拿河岸,进门首先是绿色的草坪,占地面积很大,给人以心胸开阔之感。 一条笔直宽阔的道路,从门口一直延伸到墓园。在墓园门口,我脱下鞋,放在门口寄存处。我赤裸着脚,怀着一颗对这位伟人的崇敬之心,慢慢地走了进去。 墓体是一块黑色大理石,正方形,长宽约三、四米,高一米。大理石中有一玻璃罩住的长明灯。墓地四周是没有封闭的白色矮墙,墙后面是草地。不知哪里传来的圣歌音乐,正在周围缓缓轻响。 我绕着墓体慢慢走了一圈,整个大理石上没有任何装饰和雕刻,也没有任何介绍或墓志铭,只是在墓首有几个不锈钢的印度文。而这唯一的字也不是甘地的名字,而是他最后的遗言“嗨,罗摩!” 这句话是一句表达感叹的词。罗摩是印度教中最高的神,代表着人性的完美和最高境界。甘地将自己的精力和生命,都奉献给了真理和崇高,用行动来实践了罗摩神所代表的精神境界。 这个朴素、简洁的墓地,就如甘地一样朴实、淡迫。他有一句话:“我的生活就是我的思想。”这个“半裸的圣人”,常年吃素,终年只披着一块土布,不管是奔波在山村田野,还是出席国际重要会议,都是这身行头。他每天纺纱半小时,以呼吁民族经济的独立。他屣着一双拖鞋或者赤着双脚,长年累月奔走在印度的大城小镇,山区农村。坐的是三等车厢,住的是贱民的村舍,以此实现他的人人平等的意愿。 甘地的人生理想,还有一个就是解放贱民。印度的种姓制度,将人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和不可接触的贱民。这些贱民,不可与高种姓的人同住一处、同用一口井,走在路上,也不能接触到高阶层的人。他们只能从事抬死人、扫粪便之类最低贱的活路。 可这位善良、倔强、执着的老人,偏偏要走进贱民村、住进贱民房,去关心和代表这些最低层的、不可接触的、可怜的大众。他因此奔走四方,不断呼吁:“我所要的、誓死争取的,就是根本铲除贱民阶级”。 甘地无论是在争取民族独立,还是各宗教民族团结、或是解救贱民的运动中,都倡导非暴力。困此,很多人不理解他。他却说:如果我们用残暴来对付邪恶,那么残暴换来的只能是邪恶。如果印度想通过残暴来取得自由,那么我对这样的自由不感兴趣。整个世界厌恶地看到鲜血流淌,它为此正在寻找出路。我希望在印度这块古老的土地,可以为渴望和平的世人指引一条道路。 印度为世界贡献了一位智慧的佛陀,但他已在家乡失去了影响;印度又为世界贡献了一位伟大的甘地,但愿他不要在家乡失去理解。 看着这块简单的墓石,又让我想起这位“淡泊生活、志虑深远”的老人最后的同样简单的遗物:一架木纺车,一双拖鞋,三只小猴雕像,一本《薄伽梵歌》等。其中三只分别掩耳、盖眼、捂嘴的小猴,象征德性的三大秘诀:勿听邪恶;勿视邪恶;勿传邪恶。 我的眼睛移向那正在燃烧的长明灯。我的心中,充满了对这位老人的敬仰、佩服、崇敬和叹息,以至于不想转身,不忍离去。 这团火焰,虽然很小,但却能穿透时间和空间,并且永不熄灭。它能永远放出耀眼的光茫,这灿烂的光辉,会给所有的人带来慰藉,正如甘地一生所追求的:生命、正义、博爱和真理。 这盏不灭的明灯! 文章引用自: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55a72901000adf.html30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