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张家界游记二(组图) 六、龙王潭溶洞 龙王洞总长约30公里,平均高度约50米,宽约80米,有58个厅台,28条走廊,15处珍珠瀑布,3条地下河,湖泊2个,水花池45处。洞中石笋、石钟乳、石幔、石花遍布,琳琅满目。 有个小子告诉我此景叫“和尚洗头”,后来回来整理照片的时候才得知,真正的名字叫“神僧沐浴”。 看着那个小子在旁边一脸的坏笑,我突然发现,我真容易上当 T_T ……  溶洞一角  七、韶山之行 这次行程最严肃的一次的活动,莫过于韶山之行了。我们参观了毛主席故居,毛主席铜像广场,并且品尝了地地道道的毛家菜。 这就是毛主席铜像广场,关于毛主席铜像,至今民间流传着这样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1993年12月6日,毛主席开国大典铜像运抵韶山当天,满山遍野的杜鹃花反季节傲霜开放。 第二个故事是1993年12月20日上午10点20分,江总书记亲自为铜像揭幕,当幕布拉到手臂处时,天空刹时顿现日月同天的奇异景象,前后共持续了8分钟,正可谓日月有眼,花木有情。 第三个故事是1993年12月26日,毛主席诞辰100周年之际,6只粉红色蝴蝶环绕铜像盘旋,久久不肯散去,人们说那是毛主席家死去的6位亲人化蝶诉衷肠。  本来向拍张没人的,可碰巧赶上长沙师范学院的一帮孩子来这里进行入党宣誓,怎么也等不到没人的空当。 八、土家风情园 土家族,族名 “土家”在当地汉语中是本地人的意思。土家族人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 【服饰】土家族女装为短衣大袖,左袄开襟,滚镶2~3层花边,镶边筒裤;男装为对襟短衫。“过赶年”, 即提前l~2天过年,是其重要节日。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妇女着左襟大褂, 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着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 【婚俗】男女多经对歌相爱结婚。据说,如果阿哥能对出阿妹的三首歌,就可以把阿妹娶回家,如果对不出,就要给接受阿妹的“九年义务教育”,即打三年洗脚水……等等(因为太可怕,我只记得这个了,) 有“哭嫁习惯”习惯。女子在出嫁前7-20天开始哭,哭嫁歌有“女哭娘”、“姐哭妹”、“骂媒人”等。开始是轻歌唱,越接近嫁期越悲伤。直到哭的口干舌噪,两眼红肿。他们把是否善于哭嫁作为衡量女子才德的标准。 这位就是风情园中表演哭嫁的土家小阿妹,很pp的说。(偶还跟她合影了,嘿嘿嘿嘿,*^_^*)  【民居】 土家族爱群居,爱住吊脚木楼。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所建房屋多为木结构,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香古色。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篱笆,院后有竹林,青石板铺路,刨木板装壁,松明照亮,一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宁静生活。 这个据说是土司住的吊脚楼,总共九层。因为都是木质的,所以偶爬得心惊胆颤,总怕人多了把它压塌了……  【饮食习惯】 土家族平时每日三餐,闲时一般吃两餐;春夏农忙、劳动强度较大时吃四餐。如插秧季节,早晨要加一顿“过早”,“过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汤圆或绿豆粉一类的小吃。据说“过早”餐吃汤圆有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还喜食油茶汤。 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有时也吃豆饭,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时,过去红苕在许多地区一直被当成主食,现仍是一些地区入冬后的常备食品。 土家族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民间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几乎餐餐不离酸菜。豆制品也很常见,如豆腐、豆豉、豆叶皮、豆腐乳等。尤其喜食合渣,即将黄豆磨细,浆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叶煮熟即可食用。民间常把豆饭、包谷饭加合渣汤一起食用。 土家族的饮酒,特别是在节日或待客时,酒必不可少。其中常见的是用糯米、高梁酿制的甜酒和咂酒,度数不高,味道纯正。 典型食品:土家族人最爱吃粑粑(糍粑)腊肉、油茶等食品,还有合菜;团馓;绿豆粉(米粉);油炸粑。 这是土家族招待客人的“十大碗”(我们这桌小伙子居多,还没等照,就风卷残云的吃上了……我诅咒照片的那几只猪手……)  九、长沙小吃 梅子,果然是望梅止渴……  酸辣红薯粉 都跟老板说了少放点辣椒少放点辣椒……不过吃起来很爽的说,满头大汗,红光满面,嘴里还要不停地“咝哈……咝哈……)  鸭脖 老板倒是很关照的放了点点的辣椒,但吃起来依然……够辣!!!  酸菜肉沫煲仔饭 我就甭说了,不过很好吃……  下面是经典: 臭豆腐  看了这个油锅,你还会想吃臭豆腐么?(*_*||……)  十、长沙一角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