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之行话感受 2月4~11日,受亚洲湿地委员会秘书长Pattnaik博士的邀请,我和夏经世前往印度参加了亚洲湿地论坛会议,此次会议由Chilika发展机构、奥里撒邦政府森林与环境局、印度环境与森林部和日本拉姆萨(国际湿地)中心合作主办,来自亚洲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位政府官员、湿地和自然资源管理者、研究者和专家学者一起探讨了参与湿地管理方法的创新,分享合理利用方面的经验。 会议在印度的奥里撒邦巴布内斯瓦尔市进行,通过专题研讨会,相互了解和学习了各国不同类型湿地保护的方法和成功的经验,特别是社区共管、可持续发展、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等方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和新的管理方法。我感到参与湿地管理也好,野生动物保护也罢,真的不能天马行空,也没有一张现成的解决问题的蓝图,动员大家共同采取保护行动,不仅要求有献身精神,还要能被多方理解并为其带来效益。在保护区的社区共管中,为了加强资源恢复的规划和栖息地保护,政府和使用者共同分享权利和承担责任,这是最为有效的管理。 印度独特的地理和气候十分有利于生物的多样性,其最有名的动物是印度虎、大象、孔雀以及城市中众多的长尾叶猴。印度产蓝孔雀由于好饲养,易繁殖,在世界各国几乎都有饲养,长期的人工饲养还出现了变种白孔雀。 印度城市中,动物也很丰富,不仅有大量的野生动物,还有众多的家养动物,乌鸦、椋鸟、黄鹂、翠鸟以及猴、牛、狗、猪、猫等,哪一种都比中国城市中的动物多。一是由于宗教与信仰的原因,印度人把动物敬奉为神,形成人与动物紧密联系的“梵文化”。二是城市中有这些动物生存的栖息环境,能满足动物必需的三要素——食物、水和隐蔽。随处可见的生活垃圾为动物提供了食物。动物多也带来负面问题,排泄物到处可见、狂犬病流行,表面看似“人与动物和平相处”、“人与动物和谐”。其背后是对动物和人都不利的局面。究其原因是城市生态没有建立在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因此形成“原始而欠自然,多样而欠协调”的景观。 城市中人与动物的和谐应建立在城市生态的良性循环基础上,我为北京城市的科学化管理而高兴,也激发我为北京的生态建设、野生动物保护而尽力的决心。 (张林源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