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甘村,最有特色的应该是这里的古建筑。我们进村途径的第一站便是文昌阁,阁楼始建于大明万历四十八年,至今已几经修葺,楼阁共4层,高16米,宽10.6来,深10.2米,占地面积10.8平方米。历史上其东侧曾建有廉溪书院,现只留存几栋建筑物。文昌阁的左侧是前芳寺,右面是龙凤庵,前有戏台,后有驿道、凉亭,构成了宫殿式的建筑群。由此可以说,这里曾是当地居民的文化、娱乐和教育中心。我们穿过文昌阁便来到了步瀛桥。该桥位于谢沐河口下游的西南村口,为上甘棠的主要出入口。据史料记载,步瀛桥始建于宋靖康元年(1126年),由当时的周氏几位族长“唱率子侄偕族属辈,共为鸠集裒金几二十万”而修建的。历经宋绍兴五年(1135年),元至元二年(1468年)、明成化四年(1468)及清乾隆年间“重修”或“大修”。现残存长30米,宽4.5米,跨度9.5米,拱径高5米的三孔石拱桥。因年久失修,目前,拱桥上游方向被洪水冲毁,垮塌长7米、宽1.5米。步瀛桥采用半圆形薄拱,造型小巧别致,与文昌阁的庄重高耸互为衬托,构景成图,相映成趣。千百年来,步瀛桥维系着村前的古驿道,这条古驿道由青石板辅成,自古就是湘南通往桂北的交通要道。 跨过步瀛桥,漫步在古风犹存的上甘棠,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的村庄。那遍布全村的青石板巷道,具有典型特色的湘南民居,令人流连忘返。至今,上甘棠村仍保留着明代、清代的民居200多栋,具有典型的湘南建筑特色的建筑因人口集中和建筑用地有限,形成了密集型民居群体。高大的风火墙,严整的纵深布局,考究的中轴对称,各户均以天井组合而形成住宅单元,具有典型的城镇住宅特点。房屋墙体均用大绵砖砌成,大面积的清水墙面,冠以起伏变化的白色腰带,并极尽所能地点缀门户庐、漏窗,形成对比强烈、清新明快的格调。房量四周突起的马头墙, 争奇斗异,有一字型、担子型(二担子、三担子)、金字(人字)型等多样变化或组合使用,檐饰彩绘或砖雕,点缀小型青石花搁窗, 从而形成各巷道不同的街景。各建筑大都为楼房,内部以天井为中心布置各类生活用房, 一般在进户门口设置屏风门,进户门特别重视安全措施。二、三楼通过外挑走廊,配以各式各样的窗花、栏杆,较好地解决了户内交通、采光、通风,又颇具小范围的空间艺术特色。主街一般为商业店铺,一层伸出小货柜,二层挑出以扩大房间使用面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