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瑶山何处千家峒

[游记]瑶山何处千家峒

2008-05-22    sina.com.cn

笔者对“桃源洞”存在于“梅山峒区”即雪峰山区深信不疑,但对后人将“桃源洞”锁定在今常德桃源县西南15公里处的水溪表示怀疑,因为那里只是一小山沟,不具备“良田美池”、“往来种作”的条件。与常德桃源水溪相比,笔者倒觉得溆浦龙潭更象陶渊明笔下的那个“桃源洞”。

溆浦龙潭位于雪峰山主峰地带白马山和八面山之间略偏北处,与湘中隆回、洞口和湘西中方、洪江四县(市)接壤。龙潭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龙潭是指今龙潭镇,因在宋代之前这里有神迷莫测的黑水深潭和龙的传说而得名;广义龙潭是以龙潭镇为中心的溪流河谷连接地带,包括今溆浦县龙潭、黄茅园、横板桥、大华、戈竹坪、龙庄湾、温水七个乡镇。这七个乡镇以水系连接,为一完整的地理单元。除特注明者外,本文所指的“龙潭”概指广义的龙潭。

我说龙潭更象陶渊明笔下的“桃源洞”,首先是因为大自然的鬼爷神工,造就了这里与世隔绝的洞天环境。耸立于东西两侧雄峰象两位老人作交手合抱状,四面八方似铁桶般围住,龙潭居其间。东侧由白马山(海拔1780米)发脉经凉风界和虎形山入境分别向西、北两方包抄,西侧由八面山(海拔1934米)发脉经古佛山入境向东、北两方交合,四方八面起伏着21座1000米以上的险峻围山,如古佛山1451米、芙蓉山1308米、百界祖1254米、四宝山1430米、凉风界1614米、报木山1542米、天福山1349米、猴子山1438米、抗乐山1248米……而“龙潭凼凼”海拔只有300-500米。更绝妙的是龙潭河(又称二都河)出口及几处高山间接口都为险峡险隘绝境。查地质,龙潭辖地不管平原、高山均为火山岩即花岗岩母质,而其四周接壤地则全为易风化的板页岩;由此可推知若干亿前这里是一个巨大火山口,大概是千百次地震等地壳运动的撕裂和亿万年水流的切割,才形成今天“天衣无缝”的盆地地貌。可见龙潭山水乃上天造化,要到其他地方找一块类似的盆地恐怕是很难的。

《桃花源记》说,发现“桃源洞”乃“捕鱼为业”的“武陵人”。常德桃源早在汉代属武陵郡,那时地处沅水上游的洪江、中方、溆浦一带也属武陵郡。值得注意是,
1955年长沙魏家大堆8号墓中出土一枚西汉“上沅渔监”铜印。“上沅”,即沅江上游;“渔监”,西汉官制中未见,但从当时“盐监”、“工监”推知,“监”即监督管理之意。唯独在上沅设“渔监”,证明上沅地区当时的渔业特别发达。

“沿溪行,忘路之远近”,“遣人随其往……不复得路”。这说明“武陵人”捕鱼的地方不是沅水大河边,只是一不大的溪流,还说明“桃源洞”距捕鱼处有相当距离但也不是太远。中方县境内有一条叫作“锦溪”的沅水支流,水缓清亮,游鱼可数,水尾处到龙潭地界约二三十里行程,正合。又说水源尽处“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查锦溪尽处恰有如此去处,即铁坡险隘(穿合水至黄茅园白岩村),如清《溆浦县志》所言,那里“两山对峙如门,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相信沿“S312”公路经铁坡到龙潭去的人一定会有深刻印象。试想S未开发之前,那里灌木藤萝丛生,不也正合“小口”通幽意境吗?

“忽逢桃花林……落英缤纷”,今龙潭又盛产桃李。尤其在古佛山及白马山老林中尚能找到野生桃树,说明龙潭一带是桃的原产地。民国十年版《溆浦县志·卷二十八》引《图经》说:“自望乡山西接马鞍,绵亘顿家,倚桃谷,俯龙堆,佛梁(即古佛山)之阴,溆水出焉”,这里的“桃谷”显然是指龙潭——《图经》是南北朝梁陈时代所编,是陶渊明死后不到100年间的地方性地理书。

更让人产生联想的是,龙潭有与“桃源洞”类似的“扦担洞”传说(见大型《龙潭》地方志第66页)。说一个砍柴的小孩误入山洞,内有桃花园,见两位仙人在那里一边下棋一边吟唱:“水打桃花又一春”。有道是“仙间方七日,世上几千年”,小孩在洞中才半日光景,待他走出洞门时,插在洞外的扦担(用于担柴的两端削尖的木棒)不见了,就连铁柴刀也锈腐无痕。小孩向世人打听得知,他失踪后人们四处寻找,只在他失踪的洞口找到一根扦担,那些寻找过他的亲人和伙伴已作古一百多年。这地方后来就叫作“扦担洞”或“千担峒”,地点在龙潭大华乡境内。

“桃花源”让笔者联想起千担峒;千担峒又让笔者联想到瑶族的祖居地千家峒,因为二者仅一字之差。

顺手牵“羊”,龙潭就是千家峒

本文的主题是千家峒,以上却花了相当笔墨来论证“桃源洞”,其实这并没有走题,因为二者的意境并地形地貌极为相似,都是仅有一孔道出入的“豁然开朗”之地,只是一个为“避秦时之乱”,一个为宋、元时期瑶族聚居地。如果读者也赞同龙潭“更象桃源洞”,那等于论证龙潭千家峒有了三成收获。

笔者认为龙潭就是千家峒,还有如下依据:

其一,沅水流域是瑶族重要发源地,推测龙潭在秦代就有瑶民繁衍,最迟也不会晚于三国。瑶族是盘瓠的后裔,所以在晋以前称瑶族为“猺”(加犬旁),唐初称作“莫猺”,宋、元以后称“徭”或“傜”,至1949年才改称“瑶族”。可见唐代刘禹锡《莫猺诗》所及的“梅山峒蛮”即瑶族;同时可知沅水至洞庭湖一带是瑶族的发源地,因为据《水经注》及《风俗通》等记载,盘瓠就出自辰州沅陵。今沅陵尚存盘瓠洞古迹,麻阳、辰溪等县尚有多处盘瓠、辛女庙,部分土著遗民且将盘瓠供于神龛作祖先祭祀。所以众多史书将“五溪蛮”、“梅山蛮”等又称为“盘瓠蛮”。今天学术界一致认同“五溪蛮”或“盘瓠蛮”是瑶族的主要来源,并认为洞庭平原及沅水流域的瑶族“蛮夷”是战国以后因中原汉人南侵,才渐次向两岸的高山隐退的。由此推测,与沅水河湘距不过几十公里又适合农耕的龙潭在秦代即有瑶人居住。《后汉书·地理志》注《先贤传》中一段话可为佐证:“晋太守赵钦问主簿潘京:贵郡何以名武陵?京曰:鄙郡义陵,与蛮夷相接,为所攻破……止戈为武,高平为陵,于是改名焉”——汉初的武陵郡治在今溆浦县城 。这说明当时溆浦平原一带在汉初之前的秦代已被汉人占领,只有附近的山区还有“蛮夷”,而据《溆浦县志》记载,汉以后包括龙潭在内的溆浦平原附近的土著民族只有瑶族。如果龙潭在秦代确已有瑶人隐居,这反过来对“桃源洞”之说也是一个有力证据。

龙潭自三国起至明代一千多年一直有瑶族聚居则是铁的事实。龙潭有三国“诸葛城”遗址,《水经注·沅水》谓之系“马良出五溪……良率诸蛮所筑”,据清《溆浦县志》考证,此“蛮夷”即“宝、溆二县界麻塘山瑶也”。可见三国龙潭一带的蛮夷是瑶族。《溆浦县志·姓氏源流》载:该县瑶族有“卜、奉、回、杨、蒲、刘、沈、丁、严、兰、贺、覃、吴”十三姓,其“卜、奉、回、杨、蒲、侯、沈七姓”为宋代之前的土著瑶族,聚居于“十峒”。旧志“历史地理”篇又载,瑶族“十峒”中有“七峒”设有“瑶总”,都在龙潭境内或龙潭边界,它们是雷打峒、白水峒、梁家洞、蒲家峒、九溪峒、金竹峒、对马峒。现在龙潭境内虽少有瑶民定居,但遗有许多与瑶族人居过的地名,如黄茅园镇有“瑶人冲”,龙庄湾乡有“瑶人界”;“沈家山”、“奉家山”、“沈家冲”等瑶族专有姓氏地名到处都有,戈竹坪镇就有三个“沈家湾”。除这些地名外,还有“四十八峒”小地名如千担峒、米粮峒、马鞭峒、鹿峒、木鳌峒、关门峒、牛皮峒、杨家峒、马庙峒、跳鱼峒、落水峒、暗扎峒、九界峒、将军峒、小横峒、黄猴峒、落脚峒、油盐峒、白羊峒等。“峒”,在瑶语中并非指“洞”,而是指瑶族居住过的山涧地。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80a56e01008wr5.html553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