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镇江之行 汉广江永 |
[游记]镇江之行 汉广江永 |
2008-07-22 120.210 |
镇江之行 5月16、17日两天,参加了镇江举行的基地学校协作活动。 这次听了两节六年级的语文课,课文都是《理想的风筝》。顾老师的课深刻而富有激情,范老师的课则显得大方而真实。两堂课很好的体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互统一的基本特点。两位老师不仅关注课文表达了什么,更关注课文是如何表达的。因此,她们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不约而同的教给学生用事例写人,寓情于景,细节描写等写作方法,努力追求一种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的教学效果。 另外,两堂课也有各自的特点。范老师是立足于指导写法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自读自悟,感受人物身残志坚的精神。例如学习课文写景片段。教师花工夫引导学生细细品读语言的精妙,句子之间的联系。在学完课文两个事例后又让学生回读这段文字,引导学生体会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的写作特色。言在先而意在后,言意兼得。 顾老师的课刚好相反,她立足于感悟文本的基础上,适时传授写作方法。老师用了大量时间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品味刘老师笑谈腿疾的“笑”与写板书时的“转”两个细节,感受人物“自强不息、身残志坚”的精神。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课文写得好在于抓住了“细节”进行描写。从课堂反馈看,效果良好。意在先而言在后,同样言意兼得。 其实,无论怎样的教学方式,其实质就是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教材文本的教学价值和教师研制的教学内容应该体现文本最核心的教学价值(薛法根)。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提炼合宜精当的教学内容,这就是对文本进行取舍的原则。 下午,是名师发展规划。老师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提出今后的发展方向。听到老师讲述自己由激情归于朴素的教学经历时,我深有同感。于是提出了这个问题。两位老师说这是阶段性的,说这是一种轮回。薄俊生校长的回答是“静下心来、蹲下身来。坚持自己的理想。”成尚荣先生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并且给出了他的见解:“当老师面临高原期,内心应该是安静的,不浮躁,但又是不安分的,这种不安分是一种突围的要求。“他说:“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一个不满足的苏格拉底。用周国平的话讲,就是丰富的安静。”这些话真是深刻,我想对于任何人都应该是这样的。最后,他对两位老师提出要求:找到自己成长的力量,找到自己发展的方式,对自己的要求再严格一点,勤奋一点,大胆一点,深刻一点。对我来说,下午的收获是最大的。 第二天是教师论坛和校长圆桌会议。龚、费、陈老师的精彩发言令人赞叹,钱校长的发言更引起全场共鸣。当然,自己觉得搭建课程创新的制度平台这个话题和一线的教师毕竟是有点距离的,自己思考不够,但是经过这次学习,又收获了很多。 |
转自:http://61.132.120.210/tcoblog3/user1/338/archives/2008/2008531221457.asp31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