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湖南舜帝陵及君山之考察报告 穿过北方的初夏热浪,淋浴着潇湘的连阴梅雨,6月7日至12日,经过往返两天的行程,3天的忙碌,我们一行六人完成了对湖南省舜帝陵及君山岛的考察。(具体行程为,6月7日晚抵达宁远,8日对舜帝陵进行了考察,9日抵达衡山,10日考察衡山,11日抵达君山,12日返回。) 一、考察见闻 (一)舜帝陵 舜帝陵,是九嶷山旅游区的核心景区,位于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舜陵镇,面积14.7平方公里。景区以舜帝陵及有关碑刻古迹,奇峰异洞、摩岩石刻、湖光山色、诗词碑林为主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舜帝陵所在的舜源峰实际上主峰海拔只有650余米,山上山下绿树成荫,郁郁葱葱。置身群山之中,观群峰形状,座座峰头都倾向舜源峰,形成“万山朝九疑”之胜景,在此一览无余,颇为壮观。在舜源峰南端,娥皇,女英二峰面向舜源峰分左,右而立,象征与舜帝永远相伴,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舜陵重点由有神道及后像生(午门)、祭碑房、朝房、寝殿、正殿等六部分组成。神道及后像生 位于舜陵第一重门山门之处,长约200米,两侧立文官、武将石人像各四人,立有羊、马、龟等石像11对;正殿建在1.85米高的须弥座平台上,供安放舜帝像的享殿,为重檐庑殿顶建筑,高19.7米、宽36.6米,红墙黄瓦,斗拱飞檐,四周廊坊环绕前有月台,正前方安有云龙丹陛,月台均以汉白玉护栏围护,栏板上雕琢有“九嶷山大事图记”、“舜迹图”、“九嶷山风光图”、各种花卉、飞禽、走兽图共109幅。殿四周廊柱为巨大石柱,其中殿前两根为蟠龙浮雕;殿内8根直径为0.7米的大木柱,气势恢宏,正中石雕神龛座上安放青铜舜帝塑像。殿内墙壁上绘有记载舜帝史迹的“仁孝图”、“南巡图”、“禅让图”、“躬耕图”四幅巨大的壁画。舜帝坐像后的屏风上正面绘有“万山朝九疑图”,背面绘有“二妃泪竹图”。正殿月台下有一块3米高的巨形石碑为明万历四年(公元1577年)的“抚瑶颂碑”,书法艺术别具一格;朝房又称厢房,为祭舜人们休息之所,位于拜殿的东、西两侧,为马头墙硬山顶单檐建筑,建在0.8米高的平台上,每楹七间;祭碑房,存放历代御祭碑的房屋。位于正殿东西两侧,为卷棚顶式硬山建筑,建在0.8米高的平台上,现内存有清及民国期间祭碑36方;寝殿又称陵碑亭,于1989年复建,是安放舜帝陵陵碑的建筑,为十六柱单檐歇山顶长方形木建筑。四周木柱间安装木制花栏,红柱黄瓦。拜殿是供人们谒舜帝陵的专用殿堂。建在高0.8米的平台上,仿宫殿式建筑,重檐歇山顶,红墙黄瓦,斗拱飞檐;廊柱为柱石制成;殿前装饰有汉白玉蟠龙丹陛,四周有汉白玉护栏环绕。亭内正中稍后立有一块两米多高的“舜帝有虞氏之陵”碑,碑文为汉隶阳刻,字大尺余,碑文两侧与碑额装饰为线条阴刻云龙纹。相传此碑为汉代零陵太守徐佥所立,舜庙迁建舜源峰下时由玉 (二)君山 君山,古称洞庭山、湘山、有缘山,是八百里洞庭湖中的一个小岛,与千古名楼岳阳楼遥遥相对,总面积0.96平方公里,由大小七十二座山峰组成,被“道书”列为天下第十一福地,现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区。 君山名胜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相传君山岛有5井4台、36亭、48庙。历代文人墨客围绕君山的“奇”、“小”、“巧”、“幽”、“古”,或著文赋诗,或题书刻石,有中国发现的历史上最早的摩崖石刻、“星云图”、新石器遗址。 此行,我们重点看了 飞来钟、斑竹园、 柳毅井三处景观。 飞来钟 现挂在君山龙舌山中部一钢筋水泥预制亭上。相传南宋杨幺起义军驻君山时,深受百姓爱戴,集资铸了这口大铁钟和一口大得出奇的长方形铁锅(万人锅),夜里悄悄运上君山。天亮时,义军发现大钟,以为是神仙相助,从天外飞来,故名。又说这口钟很灵,只要官兵稍有动静,便自鸣报警,钟声宏亮,声闻10里,使起义军能及时防备,所以又叫“报警飞来钟。”《巴陵县志》有飞来钟“自洞庭飞来,并能自鸣”记录。后来,杨幺战败,钟亦被毁。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有人从龙舌山大树取下飞来钟?245年)复制的,重约4000斤,为铜铁合金体,上铸“皇帝万岁,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16个大字,4方凸出部分用生铜浇铸的4条金龙,栩栩如生。现在的飞来钟,1979年由岳阳市阀门厂复制而成,高2米,直径1.2米,重约2000斤。钟身上改铸“等贵贱,均贫富”,是钟相、杨幺起义的战斗口号。钟相、杨幺起义,是1130年春宋对金战争中的逃将孔彦舟率败军惊扰鼎州,钟相揭竿起义为标志,先后坚持6年之久,势力达洞庭湖边19个县。君山是起义军的一个大本营,至今君山仍有杨幺寨、半边街、点将台、万人锅等遗址遗物。1135年,视起义军为心腹大患的宋高宗派岳飞攻打杨幺,最后起义失败。湘潭大学羊春秋教授写有《君山杨幺起义故址》一诗,吊古抒怀: 贵贱齐来贫富均,将军为此起风云。 至今汹涌洞庭水,犹如蛟龙万壑吟 斑竹又称湘妃竹。刚竹的变种,湖南特产,出于君山和九嶷山。斑竹是一种情竹,它一年内2次发笋,第一次在4、5月间,竹笋发在母竹的周围,如"孝儿敬母"。第二显?月以后,大都生在母竹中间,如"慈母护儿"。斑竹特有的斑点就是第一次发笋后长出来的,一圈圈紫色的花纹,好象一滴滴珠泪。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斑竹的花纹是真菌腐蚀幼竹而成的,是君山特殊地理环境的产物。1986年北京紫竹园公园曾在君山引种了10多株斑竹,今日看去斑点已逐步退化不明显就是一个例证。但民间传说斑竹是二妃的眼泪染成的,据晋张华《博物志》记载:"尧之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帝崩,二妃啼,以涕挥竹,竹尽斑。"《述异记》云:"舜南巡,葬于苍梧,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久悉为之斑,亦名湘妃竹"。历代文人雅士对此多有题咏,唐代诗人高骈曾写有《湘浦曲》:"虞帝南巡去不还,二妃幽怨水云间。当时垂泪知多少,直到如今竹尚斑。"毛泽东也于1961年在《七律•答友人》一词中用"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表达了对二妃的同情和赞美之心。 柳毅井,位于君山龙舌根部。清光绪《巴陵县志》:“相传为柳毅传书处。井入口丈许,有片石作底,凿数孔以通泉,石下深不可测。”现井系1979年重修。修复时,因井底泥沙翻涌不息,无法直接砌墙,便仿古法用水泥钢筋做一古铜形沉井石,再在石边上起井。为了与传说相一致,在离井5米处还辟有一斜坡甬道,甬道两壁刻虾兵蟹将,状如迎候。唐代李朝威写的《柳毅传》记载:仪凤年间,儒生柳毅应举落第,还乡途中遇到了配嫁泾川次子倍受虐待的洞庭龙君小女,受托从君山柳毅井下海传书,后龙女得救,几经磨难两人结为夫妻。对此,清末左宗棠写了“;海国旧传书,是英雄自怜儿女;湖山今入画,有忠信可涉风波”的联语,高度赞扬了柳毅传书的精神。柳毅井旁原有一株大桔树,故柳毅井又称桔井。后来,桔树枯死了,人们便在树基上建了传书亭。该亭平面为两个方形对角相联,互相交错,组成一多角形建筑,上盖绿色琉璃瓦,一对葫芦宝顶,六个鳌鱼翼角。从外表看似两亭连为一体,象征柳毅与龙女忠贞的爱情,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愿望与怀念之情。清代文学家吴敏树隐居君山写下了《传书亭》一诗:"忆昔传书柳秀才,龙宫叩桔即时开。如何落第长安客,夺得泾阳好归来?"阴阳相隔,神人殊途。凡人是难以修书下海的,但柳毅井却自有神奇之处:一是水位。柳毅井与洞庭湖近在咫尺,井水面却比湖水面高出10多尺,且二者呈反向涨落之势,即湖里涨水井里水位下降,井水上扬湖面下移。二是水质。清洌甘甜,视为神水,人们把君山的茶叶香味与柳毅井水的清纯相提并论,明代诗人谭元春曾驾舟30里往柳毅井取水试茶于岳阳楼,留有"临湖不饮湖,爱汲柳家井;茶照楼上人,君山破湖影"的诗篇。三是井深。据说君山此井与太湖有石穴潜通,有人用4两丝线吊一铜钱往井下放,线完而井不见底。这些神奇之处更增添了柳毅传书故事的感染力。 二、主要体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