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湘潭高峰塔

[游记]湘潭高峰塔

2007-07-16    tuniu.com

高峰塔
文鸣

明天即是中秋佳节,看头顶的月亮又亮又圆。遥想当年李太白举杯所邀明月,不就是眼前的明月罢。说到中秋节,湘潭旧有八月十五游宝塔的风俗。据《李湘洲文集.高峰塔记》载:每年中秋佳节,高峰塔门大开,游人如蚁,无论贵贱,往来不绝,一派热闹景象。传说此塔为镇蜈蚣精所建,亦有人据塔门上“屹镇重离”四个石刻字推测,八卦中离为火,当时,湘潭多火灾,绅士们筹建宝塔,以消灾星。然而,就是这座古塔在湘江之滨屹立了三百多年后的1968年,在一声巨响中轰然倒塌,成为“破四旧”的又一祭品。自古塔被炸毁后,湘江东岸突然少了一个很重要的景观,总觉得空荡荡的;至此,人们方意识到古塔的存在并非仅仅为了镇妖驱邪,它还有很重要的美学意义,此乃文明的缺失。

“四人帮”垮台后,随着传统文化精神的回归,宝塔的重建被提上议事日程。1993年,一座全新的宝塔矗立于宝塔岭上,河东岸终于又恢复了昔日的风采。次年,我们兄弟两家一行六人专程到宝塔岭游玩,当然少不了要买门票,站在塔下,总觉得新塔比我印象中的古塔要矮了许多,也许是人长高了的缘故。进塔后拾级而上,如同在登一座刚建好的新楼房,粗糙的门窗,毫无艺术感的造型设计,塔内空空荡荡,没有丝毫佛教装饰氛围,十足就是一座水泥建筑,凭吊怀古之幽情荡然无存。

宝塔岭之行可谓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回到家里,总觉得有些怅然。夜幕降临,我独坐阳台,看着远处河对岸那影像朦胧的宝塔,依稀记起清人周兆鹏《登宝塔岭》诗句:“塔势崔巍暮入秋,诸天斗宿豁双眸。/百年文物荒丘冷,千里征帆故国愁。/石嘴似人横浦口,昭山如舫劈江流。/开轩试看凌霄鸟,只恐狂风卷不休。”吟诗至此,古塔仿如眼前,可感可触……

1967年秋天的一个星期日,这年我十岁,我们和平小学19班的男女学生大约20多人,举着班队红旗,背着锅盆和柴米油盐菜浩浩荡荡徒步跨过湘江大桥,目标是宝塔岭上的古塔。

那时的湘潭没有几栋高层建筑,河东岸山坡上仅有寥寥农舍,孤立的古塔尤其显目,因此到宝塔岭游玩野炊是我们这些河西孩童蓄谋已久的计划。

所谓宝塔岭其实就是一座黄土山坡,到处栽种着茶籽树,岭上最高处矗立着一座破旧的古塔。听大人们说该塔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即公元1614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光阴。塔身为青砖结构,七层八角,高三十余米。我们进入塔内一层,光线较暗,里面一幅萧杀景象,原来供佛像的地方已被作为“四旧”捣毁,四周空荡荡的,阴森空气里夹着一股尿臊味,几根长条花岗石歪歪斜斜地支撑在那里,仿佛古塔随时都有坍塌的危险。刚刚还在打闹嘻笑的我们突然变得鸦雀无声,大家沿着右侧的甬道盘旋而上,进入二层,光线明亮了许多,中间的佛阁照样难逃捣毁的命运。与第一层花岗石结构不同,第二层以上全部是青砖砌成。古塔的内部设计很快引起了我们的兴趣:因为从第二层起每层均有三个圆形拱门,除我们上来的门外,另有两条上楼的甬道中只有一条能真正连通楼上,而且每层佛阁连通楼上的甬道均不在同一个方向,这种迷宫式的建筑布局令我们这群孩童兴奋不已,于是我们分成两队,从不同方向沿甬道盘旋而上。甬道两旁均有形态各异的砖雕菩萨座像,大部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损毁。一旦迎面遇见一堵墙,就说明我们走入了一个死胡同,这时只有乖乖地退回到每层的佛阁,选择另一条上楼的甬道。所以,只要听到哈哈的笑声,准是哪一队又进入了死胡同。当上到第五层时,我们已无法再往上走,甬道的外墙已数处坍塌,上层中间亦坍塌成一个圆形的大洞。无奈的我们只好站在古塔的五层,透过塔门远望湘江两岸的景色。因为未能登上塔顶,男孩们的心情总有点失落,女孩们则不然,她们的兴奋点早已转移到了野餐上,眨眼功夫,她们的笑声早已飞下塔去了。

宝塔的附近有许多现成的野炊地灶,大家分成几组,手忙脚乱地忙碌了起来,毕竟年龄太小,烟熏火燎地把饭都烧糊了,但这并未影响大家的心情,我们边吃着夹生饭边唱着歌,嘻嘻哈哈地把锅盆吃了个底朝天。饭后大家正闲聊着,这时有个女孩突然叫道:你们看宝塔的顶上长着一棵树!大家都惊讶地抬头看着。一个男孩说:那是一棵灯笼树!另一个男孩反驳道:不对,那是一棵毛叶树!班长说:这有什么好争的,上去看看不就晓得了,有种的就跟我上顶去!

这一声招呼把所有的男孩都激将起来,再加上几个胆大的女孩,我们又浩浩荡荡地重上高峰塔。
上塔顶是需要胆量的。因第五层至第六层中间的甬道外墙坍塌,首先第一关,便是从塔外踩着两块突出的花岗石进到甬道的另一头去,若不小心失足,或石头松动便会掉落地面粉身碎骨。很多女同学看着塔下那些形同蚂蚁的同学,不禁魂飞魄散,尖叫着转身下塔。大部分男同学为了脸面,只有硬着头皮往上爬,我当然也是硬撑中的一位。班长很有经验地告戒大家:眼睛莫往下看,就一点也不怕了!这一招果然有效,我安然跨了过去。第二关则要贴着塔内壁行走,因为整个六层的中央已塌成一个圆形的空洞。大家手拉着手,紧绷着神经,终于上得第七层塔顶。顶层的墙上写满了字,有“南无阿弥陀佛”、“毛主席万岁”,以及古诗名句,还有一些胡诌的歪诗,其中最多的是“某某到此”。我提议大家仔细找一找墙上签名最晚的时间,结果只找到1965 年的,由此推断,这塔顶已有近两年时间无人上来过了。于是我们捡起地上烧黑的木棍,在墙上自豪地写道:“和平小学19班勇士到此!”站在塔顶赏景与下面果然不同,视野更为开阔,东面有铁桥和昭山,西面有大桥和石嘴垴,我们的学校和雨湖尽收眼底。最后大家不忘上塔的最初使命,从塔外看看塔顶上长的什么树,看了半天谁也不认得。只到次年被炸后,方从大人们口中得知,顶上原是棵胡椒树,老得也可算件文物了。

屈指算来,登塔至今已历38个春秋,黑发已染白霜。老同学见面谈及此事,大多记忆恍惚了,唯有一位男同学因野炊时将家里带去的崭新钢精锅熏得黑不溜秋,回家后被家长揍了一顿,大家倒印象十分清晰。我想倘若古塔不毁的话,每年中秋节我会去登塔眺望,凭吊古人,寻找儿时的踪迹……

明月依旧,此塔已非彼塔,湘江东岸高楼林立,古代文明已为现代文明所淹没。今年中秋夜也许我会在摩肩接踵的广场与明月相邀?

于公元二00五年中秋节前夜

版权说明: 本文章版权仍属原作者或已经支付稿酬的合作媒体所有。文章由网友提交或转载,如果原作者不愿意将文章在本栏目刊出,或发现有与原作不一致的偏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将您的版权信息添加到本文章中,或根据您的意见给予其他的处理。

阅读 18 次, 发表于 15点54分, 推荐给好友

xtlib去过的地方 更多

还没有回复我来说两句

请先登录。

转自:http://www.tuniu.com/places/posts/1543155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