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赶到流亡藏人的老巢达兰萨拉(Dharamsala)去,我们七点起床,却四处都找不到地方吃早饭,无奈之下从路边一个奶制品专卖店买了包鲜奶揣兜里就赶往汽车站。打慢慢游时第一辆车开价五十卢比,我说我们昨天从汽车站过来只花了四十,旁边一辆车赶忙搭腔,说四十就四十;这时第一辆车不干了,说:“上车,我只收十卢比”,我们就像做梦一样只花了十卢比去汽车站。 赶早了不如赶巧了,到汽车站时恰好一班去达兰萨拉的车出站,赶紧跳了上去。七个小时的路程,110卢比。 本来还想在路上买点吃的,随即打消了念头:长途车在路边一停,卖早点的小贩立刻顶着个筐过来叫卖,被往来汽车的烟尘熏得色彩斑斓的食物被裹在劣质印度报纸里递给乘客——“劣质印度报纸”的意思是印度报纸的纸张都很劣质,而不是说印度报纸中比较劣质的子集——我们看着都恶心,实在没那个实力去尝试。 汽车十一点十五分抵达旁遮普邦北方门户Pathankot,十二点重新上路,向西进入喜马恰尔邦,开往达兰萨拉。从Pathankot开始有大批的洋人上车,都是去达兰萨拉朝圣的。坐在我们后面的是一对以色列年轻人;走道对面座位上坐着个小伙子很像LOTR里面那个白痴主角,但Grace觉得他像哈利波特,应该是个英国人吧;前排有个高个子男人,光脑门好像弥勒佛,挎着个褡裢,没有其他行李,看来是个极品背包客——真正的极品是不用背大包提小包的,就简简单单几样随身必需的东西,去哪里都能在当地补充给养,无需背包。 总结一下,从查谟到Pathankot车上只有我们两个外国人,而从Pathankot到达兰萨拉基本上一半是洋人。 旁遮普邦是平原,而喜马恰尔邦则是喜马拉雅山南麓坡地,往东南再过一个邦就是尼泊尔了。我们的车好不容易从克什米尔一路下山到了旁遮普平原,现在又开始往喜马拉雅山上爬,直到海拔1200米的达兰萨拉。 达兰萨拉在印地语里的意思是供香客歇脚三天的地方。1959年达赖喇嘛经锡金、大吉岭流亡到印度,印度政府把他和他的手下(如果要较真的话,应该说达赖多多少少是在其手下裹挟或者吓唬之下流亡印度的,这不是这部流水账所能谈的问题,详见我的2004版西藏简史)安置在这里,不知有什么名称上的含义,即使有的话也已经远远超过三天了。 西藏流亡政府和流亡藏人事实上并不住在达兰萨拉,而是更往上的McLeod Ganj,海拔1770米,从达兰萨拉得再坐一辆公共汽车花7卢比上去。换车时正下着大雨,一堆洋人都得等着他们的行李从车顶扔下来,只有我们,一路都把背包搁在座位上,省了这些麻烦。上了第二辆车之后我们给哈利波特占了俩座——这孩子看来是一个人出门,而且是第一次出门,挺怯的——一会儿他上来了,背包让雨打得透湿,幸亏我们占了俩座,否则他就得把包搁大腿上了。 背包客出门在外不容易,就得彼此多照顾呗!我们离开达兰萨拉的时候也得到了别人的帮助,这是明天晚上的事。 为了方便,我就把McLeod Ganj叫做达兰萨拉了。说的粗俗些,这真是块屁大的地方,就是半山腰的一小块平地,以汽车站为中心辐射出去四五条小街,说它是个山村也不过分。我们冒着雨先去Om Guest House,吃了闭门羹——房间都满了。然后去镇中心的Hotel Tibet,这是达兰萨拉数一数二的旅店,要了一个550卢比一夜的房间住下,有电有水,真是社会主义阶段的生活啊! 赶忙去一层的饭店吃饭——这大半天还没正经吃过什么东西呢。点了盘羊肉馅的藏式饺子,点了个蘑菇笋片炒肉片,这还是第一次在印度吃到猪肉,托了藏人的福——不过话说回来,我记得藏人因为达赖属猪而很少吃猪肉啊,怎么跑到这里反而吃了? Hotel Tibet的餐厅是镇上最好的饭店之一,这饺子还凑合,肉片不咋的,带着一股猪骚味。这顿饭吃了150卢比。 吃完饭跑到Green Cyber Cafe上了网,老板是个瘸腿藏人小伙子,很热情,见面就问我们是不是韩国人。要给我们找一台有韩文的机子,我们说我们从新加坡过来,英文界面就可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