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湘黔交界之南长城源头

[游记]湘黔交界之南长城源头

2008-05-22    sina.com.cn

湘黔交界之南长城源头-----苗纟郭公坪

2006-12-13 20:07:47

大中小

在湘黔交界处,一个名收郭公坪的边陲之地,一段掩没在崇山峻岭中且已残缺破碎的石垒城

墙绵延数十里。这便是麻阳苗族自治县南方古长城遗迹。今年6月中旬,亚洲电视南方制作

中心摄制组一行6人来到了郭公坪,翻山越岭,不畏艰险,终见新奇。面对依稀可辨的古长

城,他们发出了由衷的感叹:“麻阳古长城历史悠久、保存尚好、具有重大的开发价值!”

笔者也曾先后数十次深入遗址考察,遍询村中老人,查阅史载资料,孜孜以求,试图解读这

一南方古长城之谜。
麻阳南长城始建于汉
郭公坪古称仁怀,为苗族聚居地。东汉建武年间,隶属武陵郡的湘西南部五溪地区爆发了大

规模的苗民起义。公元48年,武威将军刘尚在征剿义军的战事中全军覆没。光武帝又派李嵩

和马成二将出征,再次遭到失败。在刘秀大为恼火、苦无良策之时,时年已62岁的马援主动

请缨率兵南下弹压,并立下了马革裹尸的誓言。马援进抵临乡(今湖南桃源)时,正碰上相单

程指挥五溪义军进攻县城,双方激战,义军伤亡3000多人,遁入山林。马援下令尾追进军五

溪人的根据地,先后深入沅陵、辰溪、麻阳等地。为了抵御汉军的进攻,麻阳苗民开始修筑

边墙,在崇山峻岭险要处垒起石墙,并构筑碉堡和了望台,郭公坪乡川洞扼湘黔交通咽喉,

苗民又在川洞悬崖绝壁上修了栈道,栈道早已毁弃,但石壁上雕凿痕迹尚存。马援进攻麻阳

,采取了武力与安抚并用的手段,一面向苗民发起进攻,一面发布文告,安抚百姓,并在闲

暇时带领士兵和当地苗民在锦江岸边一起兴修水利,防止洪患,在群众中享有很好的口碑。

由于郭公坪乡地处武陵山区,地势险要,地形复杂,马援进攻一再受挫,不得已宣布退兵。

川洞古堡的长城脚下,至今存留多块石碑,由于年代久远,石碑大多残缺不全,碑文模糊,

其中有“截敌兵于辰水,败马援于青山“等字句还依稀可辨。古时曾流传一首民谣:“筑长

城,保家园,伏波将军败青山。”说的便是这件事。麻阳南长城复兴于明
明嘉靖二十三年(1543)三月,贵州铜仁平头苗民举行起义,史称“铜平苗民暴动”。麻阳苗

汉人民全力支持,积极参战,并一举攻克湘黔边界重镇小坡村。明将万镗遣兵万余进行围


,义军战败,牺牲近千人,血染锦江河水。此后,苗民反抗并未停止,大小起义连绵不断,

使明政府惶惶不可终日。为了加大对苗民的防御力度,自万历四十三年(1615)起,朝廷耗巨

资,动用民工数万人修建一道南方“边墙”,西起贵州铜仁亭子关,经湖南麻阳、凤凰,


延500公里。“边墙”途经麻阳地段,是在东汉长城基础上予以修复而成。同时,明政府迫

令大批两湖汉民迁徙苗疆,实行民族同化政策。今天,我们所见的郭公坪地处“边墙”关键

部位,成为从北方远涉而来的汉族同土著苗族对峙的一道天然屏障,在外来汉族的挤压和明

代政府的排斥下,麻阳苗民又先后多次反抗,与汉族发生了激烈的战斗,仅在郭公坪苗民就

构筑6大营寨,号称“六寨”,顽强抵抗汉族进攻,后终因寡不敌众,城寨被汉族攻克,战

败的苗民过川洞,越长城,西逃到贵州松桃一带。至此,“边墙”以东的麻阳地区成了汉族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4ba046f1010007aq461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