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龙传奇”——莽山烙铁头 一座神秘的大山,一种传说中的巨型毒蛇......    莽山烙铁头蛇在全世界只有莽山独有,它的发现得归功 于被誉为“莽山三怪”之一的陈远辉。 陈远辉现任湖南省郴州市莽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办公室 主任,今年已50多岁,身体很瘦但很精神。 陈远辉发现莽山烙铁头蛇是在1989年一个很偶然的 机会。当时,他在莽山林业局职工医院任院长。在一次出差 回家的途中,他听到两位乘客谈到该地水电站的几名职工抓 到一窝蛇,共23条,其中两条大蛇有6到7斤,另有21 条小蛇。陈远辉平时就很喜欢研究蛇,听到这个消息后第二 天就赶到水电站了解情况。 当时只见这蛇通身黑褐色,身上间杂着鲜艳的黄绿色构 成细的网纹图像,背鳞的一部分为黄绿色成团聚集,腹面也 杂有若干较大、略呈三角形的黄绿色,头很大,呈三角形, 尾巴还有一圈白色。此外,该蛇有管牙,大蛇的牙矩有3厘 米多。他对记者说,看到那些蛇后,他就知道,那就是他辛 苦寻找了5年而未寻获的奇蛇。  一个神奇传说 老陈告诉记者:1984年的一天,老工人肖师傅因为 被蛇咬来找他医病。他看了伤口有约3.5厘米的牙痕距, 以为是五步蛇咬的。据他所知,只有五步蛇咬伤的人才会有 这么宽的牙痕。然而肖师傅却声称他是被一条尾巴有一圈白 色、草绿色身体的蛇咬伤的,绝非被五步蛇所伤。陈远辉也 没见过那种蛇,于是他花了近一个多月的时间,用尽了种种 办法,才将肖师傅医好。陈远辉说,一般情况下,就算被眼 镜王蛇咬着的人,他也可以在7-10天内治好,但这种蛇 却让他花了一个多月。于是,此后他便常常趁着工作之余上 山,去寻找这种让他几乎束手无策的蛇。 从1984年至1989年,陈远辉都没有找到莽山烙 铁头蛇的踪影。但是,他从住在深山的瑶族老人口中得知了 关于它的神奇传说(莽山是瑶族聚居之乡):古老的瑶族是 以“龙”和“蛇”为图腾的。其中莽山烙铁头蛇便是瑶族人 图腾中的“蛇”,瑶族人管它叫“小青龙”或“白尾蛇”。 瑶族人见了它不能打,只能避。否则天就降奇祸于这个人或 其家庭成员的身上。陈远辉对记者说,从瑶族的传说来看, 以前莽山烙铁头蛇同样存活于别的地方,但为什么在其它的 地方绝种,他怀疑是与瑶族的传说有关,而引起他们对蛇的 保护。  奇蛇确是新种 在水电站发现莽山烙铁头蛇后,陈远辉欣喜若狂。他意 识到这种蛇可能是新种,他迅速对它做了一系列数据统计并 拍成照片寄给了两栖爬行动物的权威人士、中国科学院成都 生物研究所副所长赵尔宓。湖南的一家电视台将发现莽山烙 铁头蛇拍成了新闻,中央电视台也播出了这一条消息。 赵尔宓收到材料后,立即与陈远辉联系,教陈远辉怎样 饲养蛇和怎样将蛇制作成标本。此外,赵尔宓还叫他送蛇到 成都进行鉴定。 1989年12月份和1990年春,他先后两次送了 大小三条蛇给赵尔宓先生进行鉴定。经过鉴定和到美国一家 大学进行电脑检索后,确认是新种。此后,陈、赵两人共同 署名在《四川动物》杂志第一期发表了一篇论文,将蛇名定 为莽山烙铁头。 一条价值几十万 此后,陈远辉又把用400元买来的珍贵的23条蛇全 部送给了赵尔宓做研究。他自己则在无数次的上山中捉到几 条莽山烙铁头,并把它们喂养起来。 喂养蛇对陈远辉来说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他目前对莽 山烙铁头的研究全是自己掏腰包,不但得每周给每条蛇安排 一斤多的鸡、肉或鸡蛋,从开始养蛇到现在,他已经投入了 数万元;然而这对陈远辉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有 人偷他的蛇以谋取暴利,这让他非常气愤。 陈远辉介绍说,自从公布了莽山烙铁头是我国独有且稀 有的蛇种之后,该蛇的价格狂增。一条成蛇(2公斤以上) 的市价可达十几万乃至几十万元。他曾养过一条9斤多重的 蛇,养在屋后的一个地洞里。有位广东老板专门找到他,提 出以5万元买下那条蛇;还有一个老板,要用他开来的一辆 北京吉普车来换蛇,但都被陈远辉拒绝了。 全球仅有几百条 陈远辉通过大量调查研究发现,莽山烙铁头生活在海拔 700-110米的山区未经砍伐的阔叶林地带,分布在莽 山自然保护区几千公顷的狭小范围内,估计居群只有几百条。 这是一个脆弱的种群,鉴于它是我国独有,数量又稀有,1 994年,我国政府发布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 中将其列为需优先一级保护的爬行动物。1995年颁布的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中更是将它列为“极危”等级的两 栖爬行动物。莽山烙铁头也身价倍增,生物界更是有人认为 “莽山烙铁头价比熊猫,价比费腹角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