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张家界的交通又迈上新的台阶,石长(石门到长沙)铁路的通车使张家界拥有了交通上的便利,长沙到张家界的时间缩短到5个多小时,以长沙作为集散地,再到张家界,使得张家界成了长沙的一个后花园。 多年来,张家界人在基础薄弱、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握紧拳头保重点,大手笔描绘大景观,建市以来已投资200多亿元,加速交通、能源、通讯、环保以及城区和景区的设施。先后建成了荷花机场、海关口岸、火车站、张清公路、索张公路等一批交通项目,江垭电站、鱼潭电站、贺龙电站、索溪大坝等一批能源水利项目,万吨油库,市三水厂,紫舞路,永定大道等一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黄石寨索道、天子山索道、百龙观光天梯、祥龙国际酒店、张家界国际酒店等一批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如今,投资数亿元的张长高速公路已经建成,即将开通。这样一来,从长沙市到张家界又缩短了两个多小时的路程。这些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的基础设施,使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经济基础和发展后进明显增强,为旅游业的突破性发展赢得了时间和空间,为抓住国家发展旅游业的大好机遇创造了条件。 张家界旅游局局局长郑旭向记者这样描述张家界交通的发展:作为城市功能的一部分,交通业的发展使张家界的可进入性得到了质的飞跃。 大痛之后的大警醒 张家界发展到今天除了交通的通畅外,另一个值得一提的就是从1991年开始,每两年一届的国际森林保护节。而这一重要节会的设立,却是张家界人用惨重的代价换来的。 1982年,当张家界森林公园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时,足以说明了张家界的重要地位。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将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颁发的遗产证书上有“列入此名录说明此文化自然景区具有特别的和世界性的价值,因而为了全人类的利益应对其加以保护”的字样,这也说明了张家界在全世界的地位也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 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和世界遗产的金字招牌,让这个20年前还是交通闭塞的湘西山区成了国际上颇有名气的旅游胜地。但对于张家界本身这块处女地来说,这块金字招牌挂在脖子上,真不知道是福还是祸。正因为这样的金字招牌,才加快了对其的破坏速度。旅游带来的狂躁,使当地政府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只知道利用金字招牌招商搞建设,赚取收入,而忽略了对这份世界遗产的保护。 记不清是谁说的:“发展就意味着破坏,破坏有价值的东西形成悲剧,再来追悔莫及。”这句话正印证着张家界的发展。张家界人百思不得其解,难道说张家界经济的发展就是搞环境污染、搞乱建乱造吗?倘若如此,那我们以后岂不是要生活在垃圾堆上? 据悉,当时在景区建房,只要办了土地使用证和建房许可证就可以,除此之外,政府没有任何的规划和建议。如果把所建的房屋当作景区的一个窟窿的话,张家界已经是满目疮痍。特别是在黄石寨之顶的餐馆和一些小商店,把集奇、险、秀于一体的黄石寨变成了一个癞痢头。 到了1998年,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因存在大量粗制滥造的人工建筑,被联合国遗产委员会官员提出了“武陵源的自然环境已经像个被围困的孤岛,局限于深耕细作的农业和迅速发展的旅游业的范围内,其城市化对其自然界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这样的警告,并限令在2001年国庆后全部拆除。从联合国遗产委员会的考查报告来看,武陵源风景区现在是一个旅游设施泛滥的世界遗产景区,大部分景区现在像是一个城市郊区的植物园或公园。由此可见,张家界所需要的决不仅仅是现在所拥有的表面上的繁华、肆意的开发、人为的粗制滥造,张家界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其对外形象。 痛定思痛。残酷的现实使张家界人警醒,他们充分认识到,要实现张家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把保护和开发并重,于是,张家界市委、市政府坚持“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方针开发旅游资源。他们争取省人大颁布实施《湖南省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编制了《张家界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了《张家界市旅游行业管理办法》,在武陵源核心景区实行了门票IC卡管理和环保车营运,对核心景区的旅游宾馆饭店,常住居民住房实施了拆迁,恢复了植被,锣鼓塔军地坪污水处理厂等环保工程先后开工建设。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申报国家地质公园获得成功,并正在创建和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实行旅游精品战略,确定旅游精品游览线进行包装和重点推介,建成了土家风情圆,秀华山馆,军声画院,江垭温泉度假村,茅崖峡平湖,武陵源急流回旋漂流中心等民俗风情和休闲度假的特色游览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