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有多大? 有人精确地告诉我:2000年底长沙建成区面积为124平方公里,规划到2020年要达到350至400平方公里。 可这并不是长沙的全部。 雄心勃勃的长沙要通过城市扩张的三级跳,立马湘江,崛起中部,在中国地理版图和经济发展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现在,不仅有了很宏伟的梦想,也有了很实际的计划。 第一步:繁北拓南,西文东市,实现城市中心区扩容提质; 第二步:发展86个卫星城镇,使之与市区形成众星拱月、珠联璧合的“大长沙”格局; 第三步:加速长株潭一体化,把湘江生态经济带打造成为湖南经济的发动机,进而辐射和影响周边省份,使长沙在新一轮超大城市赛跑中占尽风流。 连贯四方的区位优势,三位一体的发展空间,两轮驱动的宽松政策,一掷亿金的巨大投入,是长沙底气十足的资本。 可以预见,未来的长沙将加速度“城长”,市民的活动半径将空前放大,生活视野将空前开阔,居住感受将空前舒适。 市中心在膨胀,入城口在前移,行走在城市边际,我们充满自豪。 繁北拓南四面开花 长沙人崇尚实干,“繁北拓南”战略一提出,作为承担具体任务的开福区、雨花区和天心区就憋足了劲,一场竞赛暗暗展开。 目前,在长沙北城,总投资42.6亿元的十二项国家、省、市级重点工程在昼夜施工,齐头并进。可以预见,随着霞凝新港的建设、火车北站的外迁、汽车北站的兴建,水、陆、空运输的配套,将在长沙北城形成巨大的物流中心;黄兴路、芙蓉路、金霞大道、长湘公路、展览馆路、四方大道、319国道城区段的建设和改造,使北城路网更加完善,成为内联长沙城,外接岳阳、常德、益阳的巨大交通枢纽中心;四方坪、华厦大市场、伍家岭正形成新型商贸中心;金鹰影视文化城与洪山旅游区遥相呼应,文化旅游亮点频现。 人气旺了,商机就多了。麦德龙、普尔斯马特等境外投资者大举杀入,四方坪商贸城、四方坪汽车城、北斗星、泰阳、新一佳等商城纷纷落户, 金海林、左岸春天、锦绣华天等地产商争相圈地掘金,北城一时炙手可热。 而南长沙的发展势头更猛。刚跨入新世纪的门槛,天心区就率先提出以省政府新址为核心,以长沙大道为轴线,建设总面积约57平方公里的生态示范城。 放眼城南,以重大基础设施为核心的建设热潮扑面而来。今年市委市政府明确的“两府四城两桥十路”中,就有一府、一城、一桥、三路正在城南建设之中。新世纪体育文化中心和体育新城建成后将成为省会的体育场馆重心;号称“省门第一路”的机场高速公路将使长株潭三地联系更为密切;长沙大道二、三段,书院路南段,国道绕城公路天心段等工程正织成路网,造就发展平台。 更引人注目的是,随着省政府机关大院的迁建,省会行政文化中心南移在即。省地质博物馆、省青少年活动中心、省群众文化艺术馆、会展中心、市科技馆、音乐厅等一批省、市级重大文化设施将相继在周边建成,高标准的医院、全日制学校、再就业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社会福利院等一批社区公益设施也将随后落户。 投资者们没有理由不看好城南。省电力科技城、湖南钢材大市场、立达人高科技农业示范园等大项目纷纷入驻。 谁都不会怀疑,5~15年内,这一区域将成为全省行政文化中心,能够代表21世纪省会长沙新形象的生态核心区。 86颗“卫星”拥抱星城 在长沙城市总体发展规划中,着力建设卫星镇的规划尚不引人注目,但其影响可与“繁北拓南”战略一比。可以说,“繁北拓南”让长沙的中心城市半径迅速延伸,而卫星镇的建设则让大长沙城的半径“放飞”。 据悉,到2020年,长沙将与周边卫星城市(镇)形成规模不同、功能各异、布局合理、相互联系紧密的城镇群体,这个城镇群体包括中心市区,浏阳市、宁乡市两个中等卫星城市,31个中心卫星镇和53个一般建制卫星镇。 这84个卫星镇根据其职能可分为四大类:夏铎铺、煤炭坝、道林、铜官、永和、七宝山为工矿型;黄花、大瑶、清山铺为交通型;灰汤、花明楼、桥驿、黄兴、开慧、文家市、大围山、黄材为旅游纪念型;而其他67个卫星镇则为集贸型。届时,86个卫星城镇就像86颗小星一样烘托着星城这个大星,联接成为一个全新的长沙市。 在这幅图景之中,市际中心和市际副中心组成的中心市区就是中间那颗闪亮的大星星:中央商务区(CBD)以中心绿化广场为核心,东起韶山路,西至蔡锷路,北起展览馆路,南至人民路,面积约3平方公里,集商务办公、信息、文化、娱乐为一体;中央商业区(CRD)以五一广场商业群为核心,以湘江大道、蔡锷路、人民路、中山路为依托,集商业、购物、观光、娱乐为一体;河西副中心服务城市西部,暮云副中心服务长株潭,星马副中心服务城市东部。其他卫星城镇即为组团中心,它们利用各自的特色为长沙大都市和长株潭城市服务。 湘江经济带拴紧长株潭 从长远来看,随着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城市化速度势不可挡,其中以大城市为核心的经济一体化或经济互补型城市群将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依着母亲河湘江发展起来的长沙市,必将随着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和湘江生态经济带规划和具体实施,和株洲、湘潭一起打造成为湖南经济的“亮点”。 按照城市的中心地位和作用规律,城市规模越大效益越高。湖南要变农业大省为经济强省,必须要有足够大的中心城市或经济实力足够强的城市群在经济上联为一体,起到支撑和拉动作用。以现有的实力和城市规模来看,任何一个单独的城市都不足以当此重任,而实力在全省靠前的长、株、潭三市实现经济一体化的有机“捆绑”,有可能起到拉动湖南经济发展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