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这个时代,人神俱不安宁--驴行吴哥日记[. |
[游记]这个时代,人神俱不安宁--驴行吴哥日记[. |
2007-07-16 wan-zhu.com |
因为早餐的耽搁,去塔布笼(Ta Prohm)的时间比我预计的要晚了许多。好在,我们仍然是早到的游客,空荡荡的林间路,越往里走,越只能听见鸟儿在密林深处清脆悠远的啼鸣,伴着两旁怪诞的巨树和破败坍塌的庙宇,好像走进了侏罗纪公园,让你随时担忧着自己也许一不留神便能瞥见恐龙悄没声息的出现在身后。 树,巨大的,庞大的,硕大的树骑在神庙之上,生气勃勃,生机盎然,那是神庙的死亡和新生;根,巨大的,庞大的,硕大的根从四面八方包围着神庙,穿透房梁,纠缠门窗,那是神庙的杀手和生命。惊讶,赞叹,敬畏,目不暇接,我不断的按动快门。 无处不在的小仙女apasara拈着花,在断壁残垣中轻盈舞蹈,透着岁月斑驳的青苔和缠绕的树藤,嫣然一笑。林中的鸟又开始了鸣唱,他们大声的叫着“吴哥,吴哥”,声音凄厉悠长,在这诡异神秘的巨大迷宫之中久久回荡。有少年主动过来带路,操着一口让人听不懂的英文,指点我们拍摄隐秘的景点。就这样闯进了一个小小的房间,满地的落叶和青苔之上,竟然七七八八的堆着好多断头的石像,只留下残破的双腿,或是歪斜坍塌的佛身在阴暗的角落里发霉,我当下骇然,背后隐隐的发冷,匆匆的逃到阳光下。当神被遗忘,神庙被荒废,又有谁是这里新的主宰? 没有看过《古墓丽影》,只能,凭感觉想像,自己就是劳拉,穿梭在曲折迂回的走廊和一个个明暗交错的房间,跳跃在长满青苔的巨石,盘根错节的树根和荒凉重叠的断垣废墟之上,恍惚中瞥见屋顶的巨树上人影一闪,自己便也迅速的隐进神庙无所不在的黑暗中...... 从柬埔寨回来,好多人都在问,你找到那个树洞了嘛。因着《花样年华》,镜头中梁朝伟倾诉秘密的树洞成了好多人寻觅的一个目标,我们也未能免俗,问带路的少年,他那带着强烈口音的英文实在让人不知所然。于是,当人潮再一次涌向塔布笼,我们则走向神庙的外围,妄图在林间的巨树中找到那个小小的洞。 走到最后,累了,倦了,两个懒人也不想再找什么树洞了,干脆爬上石墙,悠哉的休息。悄悄直接倒在了石墙上睡觉,我则在石墙的一角找到了一个巨大的树洞,把自己塞进去,仰面躺着,光着脚蹬着树干,巨树古老而光滑的树皮在身子底下很是舒服。我叫它,“小米的树洞”。 我的秘密是什么,找到了,倾诉了,就可以忘记么,我要忘记的又是什么,是曾经的悲伤么,忘记了悲伤那曾经的快乐是不是也要一并忘记,全都忘记的我,还是我么。我把自己扔进了树洞里,闭上眼睛,嗅着树的气息,努力去想,努力去想,却昏昏沉沉的只想睡觉。有风吹过,树叶沙沙的做响,林间的鸟咕咕叨叨的唱着歌,躺在俺的树洞里,很幸福很幸福的感觉,这样就够了,就够了,我还需要忘记什么呢? 隐去小米的树洞的照片,换了一棵同样大的树,以此纪念。 睡够了,爬起来,要走,明知道自己还有时间可以再来,却依旧不舍。没办法,我和悄悄又一次走进了塔布笼。 人,到处都是人,叽叽喳喳,吵吵闹闹,各国的语言汇成乱糟糟的打击乐,压过了鸟雀的啼鸣。此时的塔布笼已经换了另一张面孔,我们只有在人群中挤来挤去。 在一个安静的门栏处,我看见了他,一个柬埔寨男孩,正支着一个简陋的画板,用细细的墨水专心的画着面前神庙,那一刻,我的心一下子安静了下来。 我就站在他的身后,慢慢看他画画,看他一笔笔勾勒出神庙的线条,树和石头,黑白两色很好的衬托了塔布笼的神秘和沧桑。 待他画完,我便和他一起坐在门前的台阶上,一边看他收拾画作,一边聊天。 知道了他叫Oun Savann,一个关于天堂和神的名字。 知道他是读旅游专业的大学生,绘画是他的一个爱好。 知道他二十二岁,学了三年的画,用卖画的钱供自己继续画画。 他喜欢塔布笼,喜欢巴戎,他说他爱画画,但这个不能成为他的职业,毕业后他会做和旅游相关的事情,然后用业余的时间继续画画。 他纠正我的用词,说他不要成为“painter”,painter只会模仿,那不够,他要成为“artist",恩,一个有自己思想有创造力的艺术家。 他敬佩的谈起周达观,说这个中国人是柬埔寨人民的骄傲,没有他,就没有这个民族的历史,所以他喜欢用墨水,象中国古人一样画画。 又看了他别的作品,喜欢这张巴戎寺的巨型脸,喜欢那诡异的眼睛和神秘的微笑。 别过Savann,我们继续在塔布笼穿行。蹭了两个西方游客的导游来听,就这样拍到了这尊隐藏在树洞中的神像,那斑驳消瘦的石脸透过庞大的树干,露出奇妙而神秘的微笑。 太喜欢这里,要离开的时候,蓦然间瞥见,天空中伸出两只巨爪,瘦骨嶙峋,但却刚劲有力,怪异的脚趾牢牢的抓着那断壁残垣,蓄势待发。 神自天而降,迎接他们的人呢? 通往停车场的林间路上,有这样一个小小的乐团,乐团成员都是残疾人,与吴哥神庙中的石像相比,他们是更加活生生的断臂残肢。他们整齐的坐在那里,看到有人来,便卖力的敲打演奏各种乐器,他们身边的立着写着各种语言的小牌子,他们都是“地雷受害者”。在暹粒的酒吧街和其他一些神庙,也都有他们的影迹。除了接受捐助,他们还在卖录有他们音乐的音像资料。 除了“吴哥”,“地雷”早已成为这个国家新的代名词...... 出去的路上,迎面又碰到小孩子,天真的笑,伸着小手对我们说:Give me 糖果! 中英文合璧,流畅贯通。我愣在那里,一时间不知所措。 我终究没有从包里掏出糖果,由着小孩子在身边不停的嚷着,心里实在不是滋味。 Give me 糖果! 4/4 11:20 |
转自:http://www.wan-zhu.com/modules/newbb/viewtopic.php?viewmode=thread&topic_id=1884&forum=4&post_id=2331226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