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8/3 兰州-夏河 拉卜楞寺 兰州 有一句话说: 不下江南不知何为柔美,不出塞外不知何为壮阔,不上高原不知何为高洁。 有时,是为了去塞外,有时,是为了上高原,每一次,都是从江南款款而来。 在我的旅行生活中,我想兰州永远都不会以一个目的地的形象出现。但兰州,总是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路过,每一次,都是匆忙擦肩。兰州,似乎只是一个驿站,我连驻足的兴趣都没有。 直到今天清晨,我坐上出租车匆忙地离开,看见这个城市里遍地开花的清真寺院,一样的月牙顶直指苍穹,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建筑风格。我突然意识到,如果有一天我还有机会再度经过的时候,也许,遍访这个城市的清真寺院也好过我昨天那样的百无聊赖。 旅途 从兰州到夏河,306KM的路程,汽车行驶要近5个小时。一路往南,起初触目尽是苍凉的,光秃秃的,寸草不生的,干裂的黄土地,但风景一路变幻,渐渐视野中植被渐茂,色彩渐次分明,尤其是深深浅浅的绿色开始覆盖了山川大地。而原本公路两面边的鳞次栉比的清真建筑也终于慢慢地稀疏下来,取而代之的是层层叠叠的青稞架,白色的藏包以及通天的五色经幡,我知道,我已经行走在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界上,我的甘南川北之行,终于正式拉开了帷幕。 拉卜楞寺 这一次的旅行,准备得很是仓促,行前既要安排千头万绪的工作,又要准备琐碎的行囊连带赶制相对完美的行程,那几天几乎把我折腾得精疲力尽,关于目的地的知识,是没有机会恶补了,但是关于旅行的期待,却并未因此减少。 这几年的行走下来,我养成了自己找攻略自己定线路的习惯,对于将要到达的地方,我一定要好好预习一番,不然,不管住宿交通等生活细节安排得多么完美妥贴,我仍旧会觉得旅行缺乏安全感。 所以我昨天才会如此固执地要到西北书城去找关于拉卜楞寺的书籍,并且囫囵得知拉寺原来是属于藏传佛教中的格鲁教派,也就是的黄教,目前是藏区最大的佛教学院,下设闻思、时轮、下续部、上续部、喜金刚、医学院等六大学院,分别研究佛理,天文,艺术,医学等各方面的知识,藏区无数的学者和高僧都出自本寺。因此,就其研究的深度和在藏区的声誉而言,在我看来,相当于内地的清华北大,甚至更高。 尽管如此,到达拉寺的时候我有些茫然,光彩夺目的金顶,喇嘛们裹在红色的袈裟里在身边穿梭。所有的一切,在我这个对藏传佛教知识匮乏得一无是处的文盲眼中看来,除了漂亮,除了眩目,除了神秘,我不知道他的内在还包含了些什么。 我们偷溜进去的时候,下续部的喇嘛们正在课中,整齐地坐在蒲团上,拖长着着声音一遍遍地念着一些我们听不懂的经文,时而有人偷偷地朝着我们张望,这让我在一片肃穆中充满了罪恶感,好象是我们扰乱了他们的清修,赶紧扯呼……沿寺看到许多磕长头的藏民,脸上有着干裂的高原红,在寺前起来,长跪,起来,再长跪,一遍一遍,周而复始。听说要磕够十万个长头,才能功德圆满。 再度想起《可可西里》中的一句话: 在路上你见过磕长头的人吗?他们的脸和手都很脏,可他们的心灵却特别干净。 我有些许震撼。 带领我们参观的导游拉寺的一个年轻喇嘛,(法号我忘记了,该打),出生于1979年,9岁即在拉寺出家,目前是哲学院六年级的本科生了,他很是热情,讲解也很耐心,对于我们提出的千奇百怪的问题也总是不厌其烦,总是笑着说我们把藏文化想得太神秘,也会与同行游客带来的小孩子逗趣,会同我们描述辩经的热闹场所景并表示我们一样可以象讲师一样坐在台下参与他们的辩经,这样的交流让我感到受教无限。只是他在言语间对我们汉文化及汉人对待藏文化的方式颇有些微辞,他说藏文化有7000年的历史,明明长过华夏民族的5000年却不为人知甚至于不被承认,很是有些愤愤不平,我微笑着倾听。也许,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深厚的文化根源,是并不能为外族所理解和接纳的。 他的同伴,另外一个喇嘛,用英语问了我们一个问题:What is virtu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