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甘肃日记(下)天水篇(2) |
[游记]甘肃日记(下)天水篇(2) |
2008-05-22 sina.com.cn |
2006年8月25日,星期五,雨转晴 下半夜,窗外传来淅淅沥沥的雨声,渐隐渐显,早晨起来,雨依旧未停。我们的车子穿过雨幕,驶向麦积山,去参观著名的石窟。中国有“四大石窟”,甘肃就有两处,这一回,两个石窟我都看了,可算幸运至极。 通往麦积山石窟的路非常好,一路笔直。车辆不是很多,但是路人的交通观念很差,在汽车专用公路上我行我素,叫我有些提心吊胆。车子快到山下时,雨渐渐停了,但天依旧阴着,与兰州、敦煌和刚进天水不同,这里的山到处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叫人看了心里很是受用和舒坦,丝毫没有在戈壁中的那种忧郁和烦躁。 转过山口,一座麦垛似的奇峰扑面而来。赭红色的山壁,陡峭如削,细细端详,我总觉得它更像一尊大佛头,山间佛龛密布,造像万千,栈道凌空,百转回旋。山巅松柏环抱着舍利塔,如同给俊俏的山峰戴上一顶桂冠。几缕乳白色的云丝在山间飘逸舞动,像一条条柔软的江南轻纱,如有似无,似无又有,围住少女如玉的颈项,使麦积山多了几分妩媚、灵动和神秘。杨大哥说,昨夜一场好雨 ,让麦积山展现了著名的胜景“麦积烟雨”,这可是很难看到的景观! 记得远在一千多年前,五代人撰写的《玉堂闲话》中,对麦积山石窟就有如下记载:“麦积山者,北跨清渭,南渐两当,五百里岗峦,麦积处其半;崛起一石块,高百丈寻,望之团团,如民间积麦之状,故有此名。其青云之半,峭壁之间,镌石成佛,万龛千窟,虽自人力,疑是神功。”麦积山石窟开凿于十六国后秦时期(公元384年到417年),北魏、西魏、北周更是大修窟龛,造像万千,呈现“有龛皆是佛,无壁不飞天”的景象。尔后,历代不断开龛造像或重新妆饰,上下1600余年。至今保存洞窟194间,壁画1000余平方米,碑刻几十方,泥塑、石雕足有7800余件,堪称东方雕塑陈列馆。麦积山原是一个完整的山体,唐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大地震使山体纵断崩裂,整个窟群便分为东崖和西崖两部分。东崖现存洞窟54个,西崖140个。塑像主要题材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等。尽管各代塑像同处一室,但并不因袭模仿,而是保持着各自时代的特色,反映了中国泥塑艺术发展、演变过程,如果说敦煌莫高窟以壁画著称,那么天水麦积山便是以雕塑见长。 进入窟区,首先撞击我的眼帘的是一组依壁而凿的佛像,中间那座佛像高十几米。顺着那组佛像上下左右望去,只见浅龛深窟高凿于20-70米高悬崖峭壁之上,层层叠叠,密似蜂巢。洞窟与洞窟之间栈道相接,栈道云梯蜿蜒曲折,上下错落。我们沿着栈道顺序参观,拾级而上,渐行渐高,犹如飞檐走壁,行走间不觉有些胆颤心惊。麦积山石窟以民间开凿为主,遥想1600多年前的,古人在陡立的百丈崖壁上凿洞塑像,其惊险、其难度,让我惊叹不已。 在标号44号的洞窟前,导游姑娘指点着窟内塑的释迦牟尼像作讲解,佛像为女像,结跏趺坐,面部表情圣洁典雅,表情生动,集真、善、美于一身,姑娘说这尊塑像被誉为“东方的蒙娜丽莎”,我便有些不快,这件中国古代的不朽之作是1400多年前的作品,比蒙娜丽莎早了1000多年,怎能作这样的比喻?我素来反对将中国的精粹比作“东方的XXX”,文化有自己的传承,自己的血脉,同样,应当有自己的尊严,硬是与西方“套近乎”,实绩是对自己的亵渎和嘲弄。我把这个想法对那姑娘说了,姑娘怔怔地看了我两眼,吐吐舌头,没有反驳。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e08c9d010005o3.html22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