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天水之城 |
[游记]天水之城 |
2008-05-22 sina.com.cn |
乘下午2点半的车去兰州,在夏河正好停留了三个小时。美丽的甘南草原是看不成了,其实夏河县城往西13公里,就是面积达70平方公里的辽阔的桑科草原,时机不对,也就不去想它了。 车子疾驶。记得该经过一处土门关遗址的,那是甘南和临夏两州的分界处,也是两州间的交通咽喉。不过并没看到什么,想必关楼已无存,只看到一段长长的土城墙,或许这就是该关的关墙吧。车子沿着城墙开了一段路。 临夏,是回族自治州,因了毗邻大夏河而得名。回族在西北到处都有,自治州自治县好多个。 车过临夏市,想起了一种在甘肃、青海等广大区域流传的民间小调“花儿”,临夏就是“花儿”的故乡。这种小调轻松诙谐、简洁流畅,青海的那首“花儿与少年”就是其代表,那曲调是从小就会哼唱的,但后来在一段时期内被指斥为是黄色小调,禁唱,改编的器乐曲也禁止演奏。文化、文艺作品被泛政治化了,那是很可怕的,美好人性的抒发、真诚人情的表达、善良人品的颂赞,都要从政治标准格式化的筛子里去过滤一遍,那剩下的还能有什么?就像现在的网络论坛,不管你是赞颂还是批判,只要一涉及到预先设定好的几个敏感词,那你的文章就被照单没收直接转送进垃圾箱里了,唯有点不同的是,现在设定的多是政治上的敏感词,而黄色类词反倒不限制了。 因为被政治化了,被俘虏了被驯化了,所以五十多年来能震聋发聩、能流芳百世的作品少之又少,不知又能评出多少来?依然超不过上世纪前期的作品。经济是一年一年跃进式迅猛大发展,可文化似乎依然是原地转着圈,跳不过那道坎。一项“审查”制,就决定了文艺作品荣枯的必然命运。 车过临夏回族自治州时,好几次看到路边有寺院,从其尖顶上的一弯新月,可知得那是伊斯兰的清真寺,但其建筑样式却与常看到的已很熟悉了的回族清真寺不同,与新疆维吾尔等族的清真寺也不同,从其瘦高的体态、高高尖顶来说,倒是象基督教天主教的建筑了。知道甘肃青海交界处生活着好几个只有此地才有的少数民族,临夏就有东乡族和保安族、撒拉族自治县,也就是我车子经过的这一带,想来,那或许就是这几个民族的清真寺了。 再走一程,开上了山路,在山间穿行,这一下让我又看到了秋天的山色。秋山是最美的,那正是树叶变色之时,不再只是墨绿浓绿青绿浅绿淡绿的只一个绿字,而是黄的橙的红的褐的、再加一个绿的,那是五色斑斓、七彩缤纷的季节,此时我就看到了这样的秋山之美景。又想起去年秋季去四川途中、火车翻越秦岭时所见之山景。自然,因了时间差别气温差别树种差别,各山的秋色会有些不同,但秋天必定是各山最多姿多彩、最美的季节。 又往前一些,全是松树了,因为公路是盘山而行,由此又有一新发现,即山的一面全是苍翠松树,茂密而挺拔,而另一面则是荒秃秃什么树也没有,呈现了一山有阴阳两面的怪象,以前从没注意过,今天是太明显了。我看了下阳光,那有树的一面朝北,荒秃秃的一面是朝南,这有点费解,是因为松树喜凉不耐热?或是一面湿一面干的原因?看来是后者,整天的嚗晒又少雨,朝南一面自然就没法生存了嘛。 车子开在大山深谷间,越过黄河,这里是刘家峡水库和发电站,山势很险要,有好几处在施工。在水库的另一边就是著名的炳灵寺石窟,甘肃的第三大石窟。 夜幕下,车进兰州,在大西北转游了一大圈,又回到了此行的起始点,接下来怎么走?从这里往四面看有许多好去处,炳灵寺石窟、兴隆山、六盘山、崆峒山都是曾想过的。犹豫一阵,决定还是往回走,去天水,不想宿下不想再转了,许是倦鸟思归了吧。到火车站看了车次时间,买了当晚十点多的车票,立即走。 熬过一个通宵,6点多到了天水,即乘车去麦积山,想抓紧时间一天玩完,晚上去宝鸡睡。 麦积山,又称麦积崖,因其形“如农家积麦之状”而得名。它位于天水东南45公里,属秦岭西段的北麓,海拔1742米,在群峰环抱中以其特殊之形态而一峰独秀。麦积山石窟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约开凿于十六国时期四世纪末的后秦,后来历代历朝艺匠僧徒又不断新凿修建,故虽多次遭受地震破坏及1600年的风侵雨蚀,现仍存有洞窟194个,泥塑、石雕造像7800多件,壁画1000多平方米,素有“东方雕塑陈列馆”之誉称。 车子停下就是售票处,门票22元,另加1元旅游保险。沿山路进去,路很长,好一会才到了停车场,看到了那孤峰独立的麦积山,远看果然就是麦垛形状,名副其实,头顶绿色,崖壁陡削,上面是细密点点成蜂窝状的洞窟。 想上去,却发觉还要买票,拿出刚才买的票一看,原来那只是麦积山景区门票,现在要买的是麦积山石窟门票,还要付32元。不竟苦笑一下,真是赚钱有道。来这里的又有几个是来看山景的?就凭刚才走进来的这点山路也够作为风景区另卖门票?比浙江的自然山色可差远了呢。冤管冤,怨管怨,来了不就是为看石窟嘛,那就只能再掏钱买票,别无他法,没什么理可讲,也没人听你说怨诉冤。本来么,四处远游,也就是去到处的入乡随俗,就得听任当地的地规,他请你他夸你他斩你他逗你,你都得老老实实遵守服从,要不你就别去。 这两张票都是明信片状,各含6角钱的邮资,和兰州的一个样。 手执参观路线图,顺了它的标示走。因石窟全是建造在二、三十米至七、八十米之间的悬崖峭壁上,窟窟龛龛的也就上下错落、层层相叠,窟龛之间全是由在崖壁上凌空搭出的栈道连接,远看就如一条条长短不一的横杠斜线。人走在上面时并不会有什么惊慌,倒是下来后再往上看,略有些不安了。 一窟一窟看过去,只是浏览,也只能是浏览,不是专业人,不是作考察研究,对各年代各作品的风格特点艺术特色也就不会去细究,但我还是体味到了古人们塑造出的那份美,体味到了古人们的那份心念,那份美感和那份心念就靠了那些柔婉线条、平和神态,自自然然地展现在那,让我印象深刻。 麦积山石窟的雕像以泥塑著称,有高浮塑、圆塑、粘贴塑、壁塑等几种,所塑佛像表情逼真,喜怒哀乐极其传神,如127窟里西魏时塑造的菩萨像,和善的眼眉、微笑的双唇,那份安祥超脱、心无杂念的静美真让人愿意与其相对而坐、长时间的面对面。除了面容,身形体态也雕塑得活灵活现、栩栩多姿,菩萨像本多是半男似女的,再加上飘逸的服饰,因而就透出了许多的婀娜宛柔,如那尊62窟里的北魏菩萨像。 佛寺去得多了,菩萨塑像看得多了,发觉许多和颜善目酷似女性的那些菩萨像眼睛多是向下看的,偶有平视的也是细眯着眼,从没睁了大眼的,这样也就不会有惊鸿一瞥,避免了秋波似的媚眼,也避免了男性的志向过大目空一切的霸气,这实在是塑像者的高明处,那些个菩萨也就很是可亲可爱了。向佛,不就是心灵的隐忍和修炼嘛。确实不得不感谢佛教,我国几千年中华文化、如今能看到的那么多精美文物古迹,其中一大半都是与佛教有关的,都是藉了佛教信仰之伟力才得以保存遗留下来的。 走在近处,看到了那峭壁洞窟也并不都是硬当当的岩石,也有泥巴封糊的,有几处洞窟木门上挂着已经过了许多年风吹雨打的残旧木匾,刻写着“佛光普照”之类。 最大的佛像是七佛阁下的塑建于隋代的三尊泥塑摩崖大佛,高15米,中间一尊端坐着,略大,左右两尊站着,略小,皆庄严慈祥。 在结结实实的凌空栈道上上上下下,转过一圈,又从几个角度向远近眺望一番,也就完了。下得石窟,走出几步再回头看,依旧是那样的麦垛形状,那三尊最大的佛像也被绿树遮掩去一半,看不分明了。 顺原路返回,回到北道区,再转车去秦城区,那是天水市的中心区,也是古城区。 车子在大道上疾速西去,一跑即是十许公里,两个区相距真够远的。从东大桥上越过藉河,这该是渭河的支流吧。 天水历史悠久,早在八千多年前,就有先人在这一地区繁衍生息,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人文始祖伏羲就出生于此,故有“羲皇故里”之称。天水古称秦州,是秦人聚居地区,到了公元前688年,秦武公首创县制,在现在的天水市秦城区建立了邽县,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县城,天水因此就有了近2700年的历史。而天水之得名,是缘自西汉时的“天河注水”美丽传说。天水地处甘肃省东南,渭河的上游,自古以来就是资源丰富、物产繁多之地。 在民主路下车,市的中心地,人流纷杂,一派热闹小繁华。想先去看文庙,天水的文庙始建于元代,是有点年份和历史的,但已因战乱被严重损毁。 在地图上标着的文庙商场处绕着转了一圈,却是只见围墙而走不进内里,从门缝里望进去,里面空荡荡被圈围着好大一片地,当中只有孤零零一座大成殿,还有些绿绿的野草。看样子是要大规模修建了,大部分建筑都需重建,不知建成后会是什么样个“古建”模样。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f13a4f01000bn0.html216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