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平凉之行的感触二) |
[游记]平凉之行的感触二) |
2007-07-24 |
到泾川的第二晚,被丈夫的学生热情接到灵台县。在这里享受到更高待遇:当晚住在灵台宾馆的总统套房。星级宾馆的豪华设施,让我们没有丝毫住在小县城的感觉。感慨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 来这里更是计划外的计划,纯属盛情难却…… 这几天让我难以忘怀的是灵台给我的“天和、地灵、人杰”的感觉...... 隔条马路和宾馆和谐相处的“荆山公园”,便是主人安排我们主要参观的第一景点。据说这个公园新建不久,但已很有规模。从山下向上望去,几百层的阶梯干净整洁。错落有致的山台楼阁、长廊,古香古色,各有特点。每一个楼阁、每一段长廊都蕴含着久远的历史故事。现代公园,以古文化为灵魂。可以见得灵台人对古文化的珍视。给我最有印象的,便是依山矗立的四层古、现代结合建筑的历史博物馆。因为丈夫的学生荣任该县的旅游局长,所以争取到特权,带我们随他一起进入正在休假的馆内。随着解说员的介绍,我们参观了在当地出土的从汉代开始的四百多件古文物。灵台是国家出土文物贡献较大的县份,所以得到国家旅游和博物的较高重视。据说,这里的旅游局长,将拿下国家投资的一个四千五百亿的旅游建设项目,准备明年完工,当更大规模的发展当地旅游事业。 在博物馆里,看到很多在别处也可见的陶器时期和金器时期的陪葬品。但有一件汉代时期的文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是一件以筒塑形、以螺嵌背的“铜鎏金嵌鹿镇”。它的大小犹如双手半圆扣在一起,铜质形如小鹿造型的背上,镶嵌着一个光洁的贝壳。鹿身已看的见年代久远的铜锈斑驳,而贝壳却是光洁如新。鹿身和贝壳丝丝入扣,没有半点的缝隙。稍有一点地方口音,但口齿清晰利落的讲解员小伙子,在解说中介绍了现代人对这件文物的制作疑惑:镶嵌中,如果是硬碰硬,那么贝壳一定会是粉身碎骨。但如果将铜烧热制作,那么贝壳一定会被融化。对于这件文物的制作,考证了很多历史资料,均无记载,所以至今仍然是个密。仅由这件古代工艺品,足以见得灵台人的文化底蕴…… 和“荆山”相依的,是最值得灵台人骄傲的古建筑物“古灵台”。 导游讲给我们关于它的故事:古灵台,始建于公元前11世纪商纣时期,是周文王征服了位于今灵台县百里镇一带的密须国后,为祭天昭德、与民同乐所筑。原“灵台”坐北向南,台体用土夯筑。唐代,正式定为县名。历史上,“灵台”两次被毁,两次重建。 1933年重修的“灵台”,青砖彻面。,底宽12.3米,高12.3米,台体分两层,顶建八卦亭,内塑周文王像。传说在建成之时,从东面飞来两只丹顶鹤,连续三天绕台飞鸣,栖于文王庙的古柏之上,一时轰动县城,被视为吉祥之兆。现在的“灵台”,坐北朝南,底宽18米,高33米。台体分为三层,顶层大殿内塑有周文王像,两边墙壁上绘有大型壁画,再现了当年文王伐密的壮阔场面。 “灵台”的底部回廊为碑林,上面收录了古今政要名人的题辞、题匾260余幅。导游将主要的碑文给我们做了详细的讲解,无论是真迹笔墨,还是每一块碑文的历史背景,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灵台”历史悠久,文化深远,被誉为“神州祭灵第一台。” 灵台县,不仅以“灵台”而得名,且以商周文化遗存为主体的“文物大县”而著称,被甘肃省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灵台县所富有的大量重要遗址和珍贵历史文物,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已发现的古遗址有240多处,古墓葬30处,古城址6处,古生物化石点18处;已发掘出土各种文物近万件,其中3000多件被省或国家文物部门所收藏。 没想到这次下乡旅游,意外有了这么多的收获:让我对我省的古文化有了自己前所未有的了解。之余,还是感到此行的珍贵…… 评论 (2) | |
原始链接:http://zycc.blog.sohu.com/45471187.html |
转自:26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