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记忆中的张掖路 |
[游记]记忆中的张掖路 |
2008-05-22 sina.com.cn |
清末民初,这条街基本定型,根据称谓,可分为五段,以辕门为中点,辕门以东至箭道巷口称“东栅子”,箭道巷口以东就是“东大街”;辕门西至万寿宫段称“西栅子”,西栅子以西至鼓楼南街口一段叫“侯府街”,侯府街至镇远门段称之为“西大街”。通街一条,全为石板路。民国初,甘肃还未换旗,当时的都督府、劝业道、兰州府等部,筹划改铺碎石路,终因时局多变,未能如愿。民国十五年国民军入甘后,在督办刘郁芬的筹划下,由该部工兵充当公役,铺筑为碎石浆结路面,并顺直箭道巷以东街道。由于筑路设备所限,路面强度不高,雨天浸泡翻浆,经多次翻修,才能保证道路畅通。在这条街上,诞生了誉满西北点心糖果(致兰斋,解放后改造为团结公司食品厂)酱油酱菜(天生园)。致兰斋的沙琪玛、什锦糖,天生园的水晶饼是市民招待亲友或访亲串友必带的礼品。尤其是玫瑰大头菜、五香八宝酱菜、酱乳瓜等酱菜,现在只能使梦中的回味了。 辕门市场迁至中山市场后,一些小本经营本的小吃摊贩没了去处,于是,西大街上的城隍庙以及隍庙巷就成他们的主要设摊之地,特别是在庙会期间,这里热闹非凡。不仅有本地的著名小吃,像高担酿皮、灰豆子、热冬果、油炒粉、干旋子、酱肉都能在这里品尝到,还有走南闯北的吹糖人的、捏面人的以及卖糖葫芦、桂花糖的,都会来赶庙会。即使庙会闭会期间,一些小吃摊贩就扎根在这里,渐渐地这里连同它附近的街巷就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吃街,不只是“街台子上一缓,枣儿水一碗”。所以,“卖枣儿水”并不是这里的专利,也非参假糊弄百姓的代辞,而是有钱人对下苦人的挖苦之词。 在这条街上,除政府机构外,大量的是经营百货、杂货等商品的商铺。兰州最具实力的金银首饰作坊大都在这条街上,特别是东西栅子、东西大街至西关一带,逐渐形成兰州最大、最繁华的商业街。民国间,经营工商业的业者,以籍贯或地域出产为经营特色,因故逐渐形成富有地域特点的商帮。省外的,都以省、市籍区分,如陕邦、晋帮、海帮、津帮等,所以,兰州在相当一段时期内,都有服务于各地的经商者的会馆驻扎,“会馆巷”由此得名;省内的大多以省内地域分,如天水(秦)帮、兰州帮等,兰州帮又称本地帮,相对于此,凡不属兰州郡城外地帮。清末至民国初,兰州的工商业主要经营土特产和水烟。所以,经营甘肃土特产像羊毛、驼毛、皮张、猪鬃、黑瓜子、发菜、蕨菜、百合等以及当归、黄芪、大黄等中药材的货栈除南关外,大多都集中于西大街、西关一带。如晋帮中的天长合、天长兴、晋春和、晋德桂等经销洋布版头,运销甘肃皮毛、药材等土特产;陕帮中的三自号(自立永、自立忠、自立和)同心协、敬义太等大都经营茶叶、土布;运销茶叶的有天太和、天泰运、裕兴隆等多由湖北、汉中收购茶叶,运至陕西泾阳加工成砖茶后经兰州销往西北,然后在兰州收购水烟运至泾阳经出风等工序进一步加工后,水、旱、海三路分销天(天津)南(广州)海(上海)北(东北)。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3fbedd27010095yf.html28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