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土酿的“敦煌游记” |
[游记]土酿的“敦煌游记” |
2007-07-18 |
因为时间比较自由,我就没有跟着固定的解说员走,而是看到哪个窟正在讲解就窜到哪里听。每个讲解员选择的石窟基本上都涵盖了莫高窟各个历史时期的作品,他们显然都经过敦煌学的专业培训,能按游客的提问进行延伸性的介绍,所以如果游客善问,能够获得许多有趣的知识。多听了几个讲解员的解说,发现他们解说的侧重点不同、语言风格也各异,非常有意思。比如一位端庄的中年女士,她的解说重点在介绍壁画和塑像的风格演变,以及不同朝代这些作品艺术性的对比;一位日文专业毕业的年轻帅哥,他能把壁画中的佛经故事和经变讲解得活灵活现、妙趣横生;还有一位严肃的大叔,敦煌文化在他心里有着不容亵渎的神圣感,他板着脸对提问壁画是否经过复制的游客说“请不要怀疑敦煌艺术的真实性!”呵呵。有一次,我进了一个正在讲解的石窟,发现解说的女士年纪比较大,讲解内容很有深度,听讲的人则个个拿着笔记本在记录。我正纳闷,就被一个人请了出来,原来,我闯入了解说员们做业务培训的现场。 窟里的壁画和造像虽然浩如烟海,但是每个洞窟都有程度不同的毁坏,令人惋惜。岁月无情,壁画和造像已不复当年的鲜艳,许多画册上看起来非常精美的壁画局部,其真品就淡淡地、小小的、残缺而不起眼地在昏暗的石窟一角。大名鼎鼎的敦煌飞天,需要解说员特别指出,才能发现他们正飞翔在斗拱的边缘。窟壁上千佛面部贴的金箔全都被人凿去。许多精美造像整个或局部被盗走。原先洞窟外精美的木质飞檐和栈道在宗教冲突中被多次焚烧几乎荡然无存……即便如此,莫高窟给人的感觉还是辉煌。在西域边关、丝绸古道之上,集结了前秦以来历朝历代非常的财富、信仰、技艺,才成就出如此规模和造诣的文化事业。将一千多年宗教文化的交溶发展、朝代的更替、社会意识的沿革、自然风物的变化、技术的衍进,以雕塑、绘画、文案的方式遗存给后人,这简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浩瀚工程。洞窟从开凿到装饰完成常常需要几十年,在莫高窟一千多年的开凿史中,那些无名的工匠和艺术家,经年累月穷其一生地建造和装饰这石窟,他们将自己的生命与石窟融合时,不知是否幻想过莫高窟今日在世界艺术史中的耀眼光辉。当这项也许源于生存需要的工作,变成一生的唯一寄托时,其中又怎么会没有痴迷的情愫?这种痴迷情愫象莫高窟不死的灵魂一样存活至今。敦煌研究院的院长樊锦诗女士从上海到敦煌扎根四十多年,何尝不是痴迷。台湾的杨慧珊女士,为了用琉璃造一尊元代壁画上的千手观音,已经不计成本地在工作室里耗费了七年,何尝不是痴迷。故而莫高窟的令人感叹,对我来说,不只在于那些一只半解的艺术,更在于古往今来为它甘愿忍受大漠苦寂甚至终身以付的一种痴迷。 |
原始链接:http://post.baidu.com/f?kz=88425136 |
转自:196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