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两个地方玻璃是双层的,一个是东北的极冷之地,双层的玻璃是为了抵御严寒。另一个就是吐鲁番,双层玻璃则是为了阻隔层层的热浪。而且,新疆大部分地方昼夜温差比较大,但吐鲁番则是24小时持续高温,45℃以上的天气占全年1/3的地区,撩人的热气让人一下车就无法呼吸,并且没有一丝风。虽然空气里没有什么水分,但是这种温度还是让人感觉憋闷不已。 吐鲁番最出名的自然是瓜果之乡,不过这次给我们印象深刻、颇有所得的是中国科学院在吐鲁番的沙漠植物研究院。这里集中了最齐全的沙漠植物,好比现在市面上难得的本土男士护肤品牌高夫这一季便特地到那里找了沙漠植物作为最新的防晒产品添加剂。吐鲁番沙漠植物研究院,听起来是“院”,实际上也是一片戈壁里的绿洲。真是难以想象,在寸草不生的戈壁,居然也能生得出如此多名堂响亮的植物。 吐鲁番更令人期待的还在那所谓“火焰山”。车队开出市区,重新回到戈壁公路上,我们便不断开始猜测远处逶迤而来的山脉,到底哪座是传说中的火焰山,念叨着《西游记》里说的“若过得山,就是铜脑袋、铁身躯,也要化成汁”。事实上,所谓火焰山并不特指哪座山,而是整个地域绵延不绝的红色山脉。到底有多热,反正我们没人敢下车去体验,倒是在高昌故城,不得不抛开汽车,换乘驴车,真是叫个领教! 这城市虽然早在元代毁于战火,但是高大的城墙遗迹,残存的房屋宫殿,还是能隐约感受到当年的繁华。高昌曾是整个西域宗教最活跃的地方,玄奘法师当年讲经说法的讲台至今仍然保留着。60℃的烈日下,遥想当年,玄奘顶着如此毒辣的日光普度众生,仍能口生莲花字字珠玑,而今在太阳镜、帽子、纱巾的全副武装下,我们的脸还是被无情地晒伤了,真是天壤之别,信仰使然。 歪风扫车红柳串肉  从吐鲁番到哈密,或许是车队配合熟悉了,车速逐渐提高。看着路牌上“善鄯库木塔格”这些原来只出现在历史教科书上的名字,如今和自己的距离这么近,思绪不免有点恍惚。 平时,我们对风的感受,大概除了台风天,也没什么很特别,而在新疆,风的“存在感”特别突出。车开在公路上,明明是在直行,可方向盘生生就是要偏打半圈,才能扛得住强风对车身横向的力量。“注意横风”这种在内地很少见的交通指示牌,在这里隔上一段路就会有一个。有时突如其来的一阵风就像有人冲着车子的腰部狠狠地踹了一脚,并且我们的车车身又高,在这种大风下发出了好像要被撕碎的噪音。这种状态下,开不出多少路,便开得浑身僵直,不敢有一丝懈怠。这时候,两个驾驶员轮换驾驶看来是非常必要。 到了哈密天已经擦黑,走在夜市,五花八门的当地食物让我们所有人都傻了眼。有种羊肉串叫红柳烤肉,串肉用的是红柳枝条,足有半米多长。吃起来,吃相真是没功夫考虑了。老板娘说:新疆的羊长在盐碱地,天天四处奔走寻找食物,因此锻炼得肌肉发达,肉味鲜美异常,加上红柳枝条在碳烤后散发的异域清香,吃起来格外香滑幼嫩,绝非其它地方羊肉串可比拟。另外夜市上的馕坑肉和手抓饭也是绝对不能错过的美味。手抓饭大家也还知道,全国城市,不管正宗不正宗,新疆饭店都有做。而馕坑肉倒是很少吃到,顾名思义,就是把羊肉放到烤馕的炉子里烤,相对于明炉烤,炭味儿少了很多,肉感更加细腻,更加爽口。只是一桌子都是肉,吃到后来,只能是望肉而兴叹了。 鸣沙山下扎帐篷 一到甘肃,感觉马上不一样,首先天气骤然转凉,这两天一直阴天,甚至需要加件薄的外套。没有了沙漠,这里是真正的戈壁,连土包都没有了。而且路况也差了起来,路上渐渐有些颠簸。 进入敦煌地界,车队直接开向了鸣沙山。当晚,便在沙丘上安营扎寨。这次的露营也算是这几天最不一样的挑战,半夜骤降沙尘暴,沙粒直接打在帐篷上,没有亲身感受,真是难以用言语表达。整个天地都在沙子哗啦啦的声响中动摇,像极暴雨倾盆,只不过下的是沙而不是雨。所有人都被惊醒,直怕帐篷被风吹飞。直到天亮沙尘暴才渐渐地变小,我们趁着沙尘转小的时候赶快驱车去了莫高窟。对于莫高窟,感情比较复杂,一边是几千年的历史在洞窟的墙壁上留下的层层累积,看着能让人迷醉的飞天壁画就在距离自己咫尺的地方。另一方面也看着莫高窟被掠夺被伤害的痕迹,只能轻叹一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