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甘肃会宁支教日记(一四八) |
[游记]甘肃会宁支教日记(一四八) |
2008-02-20 rdedu.net |
甘肃会宁支教日记(一四八) 2008年2月14日 星期四 如东原有八大集镇:掘港、马塘、岔河、双甸、栟茶、丰利、苴镇、兵房。掘港镇是县政府所在地,马塘镇是如东的老工业基地,栟茶镇的教育闻名遐迩,而丰利镇则因丰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于世。 据史载,早在汉代,丰利即已成陆,为“扶海州”之北角,东晋时与大陆相接。唐代,丰利已是黄海边上的一个村落。唐将尉迟宝林在这里建造了第一座庙宇,名“大圣寺”。尉迟宝林何许人也?乃唐朝开国元勋尉迟恭的儿子,曾拓守海疆,留足丰利。丰利地名的来源,无文史可考证。庙旁植有两棵枫树。据传在这枫树下曾有流浪来的母女二人,经过“仙人”指点后,化灾难为幸福。每到深秋,大圣寺旁的两棵枫树,叶红香溢,被人们视为吉祥树,故名“枫树镇”。清乾隆年间,“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慕名来丰利游览,时值晚秋,傍晚时分他见大圣寺的枫树倒映水中,叶红如丹,晚霞似火,碧波粼粼,不禁脱口吟道:“夕阳古枫”,由此丰利又得雅名为“古枫镇”。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南黄海出产的丰足,使勤劳纯朴的当地人引为自豪,他们谐“枫”为“丰”,就用“丰利”作地名,来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并一直沿用至今。但现在人们还将丰利称为“古枫”或“古丰”。 关于“流浪母女与枫树”的传说是这样的:大圣寺建成不久,有安徽歙县籍妇人偕一女孩来到这里,寻找出门经商二年未归的丈夫。母女二人历尽千辛万苦,一路流浪而来。由于人生地不熟,食宿维艰,她们不得已只能在大圣寺庙门下栖息,连日打听亲人的下落,可是一天天过去,却是音讯杳无。 一日清晨,母女俩在枫树荫下正愁虑着亲人下落和自己的去处,隐约的听到树顶上有人说话:“汝等不必再费心机了,你们的亲人已经不在人世间。此地是块宝地,将是你们母女的安身之所。如能勤苦,往后可以享福不尽,究竟何处去寻宝,且随我来……”。母女听着,愣着,好似身在梦幻之中,可此时已经日上三竿头了,连忙抬头相望,只见蔚蓝的天空,一块白云象一朵盛开的莲花,缓缓地向着东北方向飘去。一阵晨风,大树的枝叶抖下一阵露珠。母女惊异的相望着,莫非这片祥云之上即有指点我们的“仙人”?母亲带着女儿似信非信的按着云朵浮动的方向走去。走约10多里,来到丰利东北的环港边,举目远眺,只见一片茫茫无垠的沙滩,滩涂远处影影绰绰有多处人群在蠕动。走至近处,原来是一伙伙的渔民,哼着渔歌正在踩挖文蛤。 母女想“仙人”指点的宝地想必就是此处了。从此,她俩学会了踩挖文蛤度日。母女俩省吃俭用,不久在大圣寺前枫树旁搭起一间草房,安了家。 几年以后,女儿成年,与本地一个灶民的儿子结为夫妻。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家有三双手劳动,日子越过越好。后来拆了草房,建了瓦房。 一年,老人带着女儿、女婿和新生的孙儿回安徽老家探亲。乡亲们听说这一家的际遇,无不感叹庆羡,异口同声说:枫树是吉祥物,丰利是个宝地……。这个美丽的传说,传播很广。因此,后来安徽歙县乃至江南等地商贾期望吉利,相约来丰利经商落户。至宋代太平兴国年间,丰利的商店、作坊、鱼摊应运而生,渐渐形成一个滨海集镇。 进入二十一世纪,丰利镇的发展已不与往日同语。丰利中学则是现丰利镇的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2005年11月,丰利中学已被升格为江苏省三星级高中。寒假期间,我阅读了由原丰利中学校长戴崑主编的校本教材——《丰韵》,子目录很有特点:“丰”光旖旎、“丰”云人物、“丰”土人情、“丰”碑永矗、“丰”韵长存,“风”与“丰”谐音成趣,让我拍手称绝。相信丰利中学在严玉校长的带领之下,能继续风光无限,丰韵永驻,为古镇丰利乃至如东增光添彩!
|
转自:http://blog.rdedu.net/blog/user1/fengkj/archives/2008/11297.html306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