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酒泉工艺美术厂 |
[游记]酒泉工艺美术厂 |
2007-07-16 uj88.cn |
地理概况: 位于酒泉市中心,主要以生产、销售驰名中外的“酒泉牌”夜光杯和系列玉雕旅游工艺品为主。酒泉以祁连山玉石为原料,生产夜光杯等玉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景区特色: 唐代诗人王翰有“葡萄美酒夜光杯”之佳句,使夜光杯名扬千古。本厂现为“全国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精工磨制的夜光杯,质地精细,纹理天然,光滑透亮。游客参观工艺美术厂,可欣赏半手工作坊内夜光杯及其它玉器的巧磨细琢工艺,并选购喜爱的玉器珍品。 住宿指南: 随着酒泉旅游业的发展,宾馆酒店业也随着发展壮大从星级酒店到旅馆招待所一应俱全,满足了不同阶层的游客需求。酒泉宾馆,设施齐全、交通便利、服务良好,尤其是这里的菜肴,色香味形俱佳,深获好评,是游客理想的食宿之处。 交通指南: 从酒泉市区坐出租车直达 10路鼓楼-金良大厦-彩虹桥-南转盘-富康沙发厂-教育学院-水文三队-物流中心-春光六队-春光七队-春光八队--石材厂-自来水厂-春光九队-公交公司--氧气厂-啤酒厂-酒泉酒厂-万丰家具-预制厂后门-酒泉制药厂-敦煌种业-二站-地质五队-好牛乳业 回族一年主要有两个节日:一是开斋节,二是古尔邦节。开斋节在伊斯兰教历的九月,古尔邦节在伊斯兰教历的十二月。在这两个节日时,家家户户、大大小小都要穿上新衣,并聚集在清真寺,由阿訇讲述《古兰经》中的片断教义,然后举行礼拜。拜后,互道“色兰”以示庆贺。节日前,家家户户,更为忙碌,要准备大量食品,有油炸馓子、掷杏皮、油饼等十多种花花绿绿的油香别具民族特色,做的精致美观,味道又香又脆,可谓民间之又一种饮食艺术品。节日里,亲戚朋友之间相互拜年祝福,大人小孩,显得特别欢乐。 回民们,每年要闭斋一月,闭斋之日,按农历月牙初升的一天即初二或初三日开始。闭斋期间,白昼整天不食不饮,须待日光散尽才可饮食,天不亮以前,饮食一次。开斋节须待下月新月牙上升之日,回民又称作“大哎地”即大年。开斋节后七十天就是“古尔邦”节了。按照伊斯兰教义规定,凡有能力者,都要宰牲。要宰杀牛、羊、驼等畜,宰牲后,将肉的三分之二都要散给亲戚、邻居、穷人共享,剩余的三分之一留作自用。 回民有炸油香及油馓的习俗。它的源流,据传来之穆罕默德时代(公元622年6月3日为回历元月1日,即为穆罕默德迁都麦地那之次日)。公元623年穆罕默德因遭受麦加部分人的反对,就离开麦加,来到麦地那传播伊斯兰教。后来信教群众日增,遂引起麦加人的仇视,便聚众到麦地那攻击穆罕默德,穆斯林极为义愤,即组织队伍进行反击。一日经过某山,军中缺乏粮食,队伍发生恐慌,穆罕默德在紧急关头,命令大将阿里,将余粮集中山岭,并用盐与水和面,用油炸之,于是香气四溢,军中闻之,知粮充足,士气大振。敌人闻见香味,怀疑不解,同时控知穆斯林军喜形于色,更为疑惧,遂逃走。穆罕默德及其军队得安然无恙。后来回民皆以油香为食品,以纪念这次的胜利。此习俗沿用至今,每逢佳节,或悼念日,或待客时,总以油香来庆贺和招待。敦煌是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有多么久远,难以深究。不过,从敦煌至玉门火烧沟一带出土的石、陶、铜器可以看出,至少在四、五千年前,在党河和疏勒河流域就已闪烁着游牧民族原始文明的火花。商周时期,西北古老的游牧民族“允戎”和”氏羌”在这里留下了珍贵的岩画,成为我们了解敦煌古老历史的一把钥匙。先秦时期,月氏和乌孙民族先后游牧徙居于敦煌。公元前221年至前206年,月氏族以“控弦十万”之强大部落,称雄河西,将邻邦乌孙驱逐异乡。弱肉强食,适者生存。可惜好景不长。西汉初年(前203至前176年),另一更为强悍的匈奴民族从漠北高原入侵河西,大月氏接连受挫,且战且退,十年之后便逃到大夏故地(今阿姆河南)苟延残喘。强盛的匈奴以“控弦之士三十余万”的威势,成为河西走廊的主人。 汉武帝消灭匈奴,统一河西后,才真正揭开了敦煌辉煌文化史的第一页。为彻底扫除匈奴对中原王朝的威胁和侵扰,汉武帝雄才大略,采取“嵌形战略”,于公元前139年派遣大将张骞开始了艰难的“凿空”之举,首次沟通了向来闭绝的西方各国,并对匈奴展开了大规模的战争。公元前127年卫青的漠北之战和前121年霍去病的河西之战,给匈奴以致命的打击。霍去病统一河西后,汉武帝设立了河西四郡,并修筑了东起永登罗成滩,西到罗布泊楼兰古城的烽燧亭障,开通了丝绸之路。敦煌的阳关和玉门关成为中原通向西域的两个边塞“耳目”。酒泉郡设立于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当时敦煌属酒泉郡管辖。武帝元鼎六年(前11且年),赵破奴调集酒泉、张掖等郡人工,合力在党河西岸修筑了敦煌边塞城池,并筑外围的土河、塞城及水利枢纽马圈口堰(今黑山咀附近)。(汉书·地理志)载:“敦煌郡,武帝后元元年(前88年)分酒泉置”,敦煌郡当时辖敦煌、冥安、效谷、渊泉、广至、龙勒6县。取名敦煌,含“盛大辉煌”之意。(汉书·地理志》注释:“敦,大也;煌,盛也。”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志)云:“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西汉政府的移民实边政策使敦煌出现了繁荣昌盛的景象,使其发展成为西北军政中心和文化商业重地。 东晋十六国时期,河西战火烽起。从公元317至437年,敦煌先后属前凉、前秦、后凉、北凉等割据政权统辖。东晋隆安四年(400年),北凉敦煌太守李高拥兵自立西凉国,定都敦煌。405年迁都至酒泉。421年,北凉灭西凉,复占据敦煌。439年,北魏统一河酉,敦煌相对安定,经济文化再度繁荣,佛教兴盛。557年,敦煌郡归西魏宇文觉建立的北周政权管辖,下设呜沙县,以城南有鸣沙山而得名。 隋朝统一全国后,结束了西晋以来三百余年的分裂局面,相继平息了突厥、吐谷浑等反隋势力,收复了河西。隋改鸣沙县为敦煌县,并于大业初年(605-609年)遣尚书左丞裴矩视察敦煌,了解丝绸之路及中西通商贸易情况,在敦煌举办了有西域各国商贾参加的商贸交流会,并遣将西驻,移民实边,开垦农田,敦煌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和安定,敦煌石窟艺术风格为之一变,开始走向极盛期。 |
转自:http://www.uj88.cn/html/huadong/fujian/2007012919544.html276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