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的一天,我们从永春县城西去5公里,往右上了东大公路,盘山11公里至一座三镇(蓬壶、达埔、石鼓)交界的山峰。过了颇为壮观的山门,便进入国家3A级旅游风景区一一百丈岩。 下车后,抬头一望,孤峰独耸,树木蓊郁,秀逼眼帘。马氏山海拔999米,岩寺建于山巅,故名百丈。从停车场至峰顶仅50来米,我们在不筛由影的林阴间拾级而上,一边观看道旁的古树名木,一边欣赏奇特的火山熔岩景观暨岩崖上朱子的题刻,眨眼间,便登上一个宽敞的平台。 原来这是前殿的一个小广场,四周绿草鲜花环绕,中间耸立一尊仙妈石雕,背东面西,形象高大,容貌慈善,令人敬仰。石雕后面,三座岩殿,飞檐翘脊.琉璃饰顶,颇具规模。岩殿依山而建,层次推进,呈阶梯状,恰似峨眉金顶,蔚为壮观。殿宇之间,有两块五彩巨石矗立,名日“擎虹”、“向天烛”,各有美妙传说。 后殿名曰公主殿,建于宋代,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相传,宋代马金英人山修炼,为当地人民疗疾治病,其德感天动地。坐化后,当地人民塑像建庙,奉以香火,寄望广佑众生。因有马金英救父被皇帝封为义女的说法,故马氏庙又称公主殿,马氏塑像尊称为仙妈。如今的公主殿重建于20世纪80年代,一年四季,香客云集,烟火旺盛。 站立于百丈之巅,俯瞰桃源大地,有如九天揽胜,放眼所至,层峦叠嶂,村烟袅袅,桃溪蜿蜒,令人心旷神怡,“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情怀油然而生。 这里,有形象贴切的比喻。早在清朝,德化县榜眼邓启元便以“众道钟灵齐泰岳,自惭证果出琼仙”的名句,将百丈岩与泰岳相媲美。后人登临百丈岩留下的诗句就更多了,如“一峰百脉下平川,俯察千村接海烟,雾漫云楼随变幻,蟾光约会有神仙”,即是代表作之一。 这里,有生动迷人的传说。马金英17岁时,其父马文忠受奸臣陷害入狱,她上京鸣冤。隋帝说:如果能上贡18担牯牛奶,就赦其父无罪。马金英在马氏山找到岩崖上的掏蜜洞,取得18担牯牛奶送到京城,其父获释。掏蜜洞哪来牯牛奶呢?原来石洞里的钟乳石形如牯牛之乳房,蜜蜂在上面筑巢产蜜,沿着石乳滴下的甘泉融人了蜂蜜。 这里,四时皆有佳景。有道是:春观云海夏纳凉,秋品皓月冬赏雪。我们是在春目的下午登山,自然也就看不到云海日出了。春雨初晴的早晨,是观赏云海日出的最佳时机。曦光初露,空气清新,山下云海茫茫,山上庙宇恰似天外琳宫,一轮红日在雾海中冉冉升起,蔚为奇观。有诗赞道:“春眠古寺入仙乡,晨起山门格外凉,旭日羞从云海出,绯红脸蛋焕辉光。” 百丈岩对面的观山,万级梯田从那飘渺的村烟中一直延伸至峰巅,犹如天梯一般,故有“咫尺天”景观。有诗赞曰:“叠翠峰峦万层田,云梯百丈接青天,攀登不惜盈身汗,雾里耕耘岂是仙。” 这里,文化底蕴深厚,历代文人名士或撰写对联,或吟诗咏词,或为文作赋,作品甚丰。清榜眼邓启元手书对联日:“荣亥旃蒙荒落,毓秀上章执徐”;清初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将军诗云:“一峰孤出插青天,百丈崔巍烛样传。真个凌云惟咫尺,不知何代隐三仙。登临已是虚空上,潦倒无非绣佛前。谢得苏君能醉客,指看桑梓数峰悬”;明黄克晦著《游马氏山记》、古代佚名著《百丈岩赋》等皆是精妙之作。 游完百丈岩,我感慨万千,诗兴顿起,欣然吟诵:“崔巍百丈岩,概然耸云天。辉煌马氏庙,壁画粲题匾。众木焱天烛,石洞说灵泉。宝石展五彩,掏蜜悦龙颜。风凉传馥郁,疑是石乳香。孤峰秀山外,奇景逼眼帘。心赏逸神韵,运梦枕月眠。仰陟驰思远,轶话讴三仙。”置身于此地此景,我竟然能出口成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