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 虽然来毕业后来福建近3年了,可是一直未有机会去武夷山看看,恰逢此次公司生活社组织周末去武夷山,于是乎便毫不犹豫的报名了。 我们一行30人包车于15日,即周5晚上8:15于福州出发,第二天早上2:30到武夷山宾馆,为了在不多的时间里多玩几个景点,俺们5:30就起床吃饭,至于睡觉嘛,就只好在车上补补了,6:30准时出发,首先去九曲溪漂流。 武夷山主要有五大景区,分别是天游、九曲溪、武夷宫、一线天—虎啸岩和水帘洞—大红袍。这些景点大都集中在武夷山景区的南边。其他的还有自然保护区、莲花峰—遇林亭、闽越王城、下梅古民居等。一条崇阳溪缓缓地流淌着,将武夷山的景区和度假区分割在东西两端。 武夷山实行的是一票制,凭一张票就可以游玩五大景区了,一日游的价格是110,二日游是120,九曲溪漂流100元。九曲溪起源于自然保护区内的黄岗山,它在武夷群山之间弯萦盘绕,曲折悠长,最后汇入崇阳溪。九曲溪的得名是因为它在景区内共有九个打弯的地方,所以每个弯都被称为一曲,每一曲也各有各自的美景,最有特色的是,同一山峰在不同曲看的话,会有不同的景观,就连名字也不同了。漂流的码头名字也很特别,叫九曲溪仙凡界码头,终点是一曲的武夷宫。九曲有白云岩,八曲有双乳峰和笔架峰,七曲有城高岩,岩下有一个土地庙,风趣的筏工称它为“土地局”。六曲有响声岩和仙掌峰。响声岩是因为其岩石靠近水面的地方有很多空洞,当人们对着这块岩石叫喊的时候,岩石会有嗡嗡的回声,但是声音太过尖细的话就没有什么效果了。仙掌峰看起来很眼熟,原来就是天游峰的晒布岩了,在九曲溪里它叫仙掌峰。五曲的景点是天柱峰,可是要是转个弯再看它的话,它就和另一个山峰一起改名叫天壶峰了,这时的天壶峰看起来就象一个茶壶的壶把了。四、五曲之间还有着一处武夷山的特色,就是远古人民留下来的悬棺。古人将死去亲人的棺木放置在陡峭的石壁上的洞穴内,可这些棺木究竟是如何被放置进到那些位于半山腰上的洞穴中去的,到现在还是个谜。而且这些棺木也都是用一整块原木雕刻成的船的样子,所以也被称做“船棺”。二曲中的仙棺岩,也是个放置悬棺的山峰,在石壁上用木架露天搭建而成的放置棺木的架子。九曲36峰中最动人的一座山峰在二曲,就是美如其名的玉女峰。有了玉女当然也要有美男,这不,一曲中的大王峰就在不远处和玉女峰两两相望。一曲的尽头是水光岩,这里是古时九曲溪的码头,那时的人们是从一曲乘船逆流而上到九曲的,而现在的游人乘竹筏从九曲到一曲就是漂流了。有人把九曲溪称做武夷的山水画廊,自古也有很多诗句是描写这美妙的风景的,比如“一溪贯群山,两岸列仙岫”、又比如“九曲清流绕武夷,崖崖壑壑竞仙姿”等,不过最贴切的还是筏工嘴里的顺口溜“不坐竹筏,等于白来”。 在游程终点下了竹筏后,我们所处的地点是武夷宫的仿宋一条街。街不长,但街上的每个建筑都取着很好听的名字。街上还有武夷山博物馆,在这里有从悬崖上发现的保存完好的船棺。远古的人们将一整块原木雕刻成船形的棺木,不知道有什么样的寓意。宋街街口是牌坊,旅游指南上写明它的左手边是一处叫三清观的地方,可是进去一看,发现观内的主殿并没有供奉什么神明,只有一些看似普通人的雕塑,也没有文字介绍。走到大门看到匾牌才知道这里是一代词宗柳永的纪念馆。再向外走,有一个万寿宫,现在是武夷历代名人纪念馆,这里是原武夷书院的旧址,不过原址只剩下两面墙了,被用玻璃罩着供人参观。如此上午行程便宣告结束。 第一天下午游览的景点是一线天—虎啸岩景区。虎啸岩也是武夷36峰之一,位于九曲溪的第二曲,传说是有仙人骑虎咆哮于其上,但导游说实际上是因为岩上有一个巨大的岩洞,每当有山风吹过的时候,就会发出近似老虎咆哮的毛骨悚然的声音。一线天是由三个相临的岩洞组成:伏羲洞,风洞和灵岩洞,灵岩洞上有一处裂缝,露进一线天光,所以叫一线天。这个景区分别有一线天和虎啸岩两个入口,我们是从虎啸岩的入口开始今天的游程的。我们沿着山背上砌出的石阶路,走过了两个天门半入云和集云阁,到达了岩顶。虎啸岩的岩顶也是一个绝佳的观景点,这里还有早时的木桥,不长。现在人们将它重新修葺过一番,并改名为长命桥,游人都喜欢在这桥上来回走个几趟。在岩顶逗留了一段时间后,我们开始下山。再往下走,我们就到了语儿泉和天成禅院。语儿泉得名于古时人们在夜里听到泉水滴落的声音,好似少女细细的低语。本以为天成禅院会象我平时常见的正正规规的寺院的样子,看到了才知道,不过是在虎啸岩的后山有一块天然凹陷的地方,人们就在这个地方用石头雕刻了一个观音像,故取其自然天成的“天成”。 天成禅院的观音和别处不同的地方是,别的寺院里的观音像都是一手持静瓶或者莲花的,一手成莲花指状,而这里的观音只是托了件如意,原因是这里的石头材质较松,不适宜做过于精细的雕刻,只能将她的手部简单化了。到了山底,我们看到了虎啸岩的石碑。从这里我们开始向一线天出发,沿路上都是当地人在这里种植的茶树,有的细心的茶农还用木排标识了种植的品种,让我们在行进的途中也有了小小的乐趣。 到了一线天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楼阁岩了,这块岩石上大大小小的窟窿,就好象楼房上的一个又一个窗户似的。而我们要看到一线天,就要从伏羲洞,风洞和灵岩洞中的风洞进入。据说从一线天中吹进的风都会在风洞中盘旋很久才会消散。进入风洞我们要上向爬出灵岩洞才能看见一线天。这是一段很幽暗和狭窄的石阶路,导游说一般腰围超过3尺4人的就会被卡在半路上,但是这样胖的人应该不大有。有当地人在风洞兜售电筒,3元使用一次,不过我觉得大可不用。因为那种在黑暗中只凭借头顶的一点光线摸索的感觉很是刺激,既有一丝恐惧又感觉新鲜。从一线天入口进入景区的人,都是从伏羲洞进入风洞,再从灵岩洞爬出的,虽然是有三个岩洞,但这三个洞都是在一块巨石的覆盖下的,一线天也就是在这岩顶上的长约一百多米的一条裂缝。 第二天上午我们在武夷山游览的最后二个景点:水帘洞(大红袍风景区中的水帘洞)和天游峰,因为下午便要赶回福州了。大红袍景区是以景区内保存完好的几株千年红袍茶树为中心的茶文化景点。据说这几棵大红袍茶树长在悬崖峭壁上,年产量最高时也只有7.5两茶叶,但这几两茶叶还不是有钱就能买到的,其三分之2要上缴武夷山市留在招待贵客,余下三分之一放在武夷山博物馆,其每年拍卖的也就只有几十克,前年可就是这仅仅的二十克仍可卖到人民币二十万,现在由于要保护母树,已经不在采摘现存的三株四从木树了。世面上目前销售的都可以说不是真正的大红袍了,只是从母树枝嫁接来重新培育的,至于口感什么的俺想应该还是和有所差别吧。从水帘洞的景区的入口处走了将近3刻钟的时间,我们到了瑞泉岩,就是水帘洞了。这里的岩顶向外倾出,岩壁向内凹进,好似楼房的飞檐。岩上据说有一潭清泉,常年不断有泉水从岩顶奔泻而下,就象一道水帘。岩壁上还有旧时的三贤殿和三教堂,只因倾斜的岩顶,当泉水飞檐而下的时候,这两处地方一点也不会被雨水侵到。 可惜我们看的时候岩顶只有零星的几股泉水飘落下来,无缘目睹水帘洞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观了(因为现在水量不大)。岩壁上的三贤观是纪念彭祖的两个儿子彭武和彭夷的,他们在此开山通渠,武夷山的名字也是为了纪念他们的。 武夷山有句顺口溜“不到天游,等于白游”,因为在整个武夷山,没有比天游峰更好的地方来观赏九曲山水的全景了,而且小导游说如果早上早点登上天游峰的话,可以看到变幻莫测的云海,就好似置身在天宫内,所以有“天游”之称。还因为武夷山的熔岩地貌,我们走过的很多地方其实下面都有可能是空的,所以会有些雾气聚集在一些较大的石缝里,当外界的气温升高的时候,这些雾气又升腾出,形成了圆窝的样子,人们把这种现象叫做“云窝”。可惜只有天气和时间都合适的时候才能目睹这种自然奇观。从天游景区的大门进去后,走过了重洗仙颜、云窝、伏虎岩等景点后,我们到了茶洞。此“洞”非我们常见的那种洞,它只是一个四周都被山峰围绕起来的一片空地,是一种别有洞天的“洞”,又因为以前的居民在这里种植了许多茶树,才名曰“茶洞”。角落里还有一处仙浴潭,里面有瀑水和池子,据说是仙女姐姐沐浴的地方。我们从茶洞处开始登天游峰了,山峰不高,但曲曲折折,半山腰上是一览亭,是绝好的观赏台。在武夷山,向上走不一定是在上山,向下走也不一定是在下山,因为天游峰有上天游和下天游之分,而刚刚走过的一览亭是属于上天游的。过了武夷牌坊后是一段向下走的路,但并不是下山,而是天游下天游。我们在经过一段上下求索之后终于站在了天游峰的峰顶。在这里,九曲溪的美景尽收眼底,溪边的大王峰、玉女峰、笔架峰、双乳峰、天壶峰等也围绕在天游峰周围,似触手可及,整个武夷山的风景一览无余。徐霞客曾评点天游峰是不临溪却能看尽九溪之胜,不愧为武夷第一峰。在天游峰看够四周的风景后,我们准备下山了。天游峰上有天游观,武夷山是蒋介石和宋美玲经常来游览的地方,天游观的第二层当时就是宋美玲的舞厅。下山的路上都是一些摩崖石刻,其中不乏一些有典故的石刻。比如有一个石刻的“春“字,是由”春来时“三个字组成的,不轻易还真看不出来。还有一个石刻“仙凡混合”,其中的凡字中间的一点被放在了上面,看起来象是在“几”字上面加了一点,这一点改变的意思是说,在天游峰上的时候就像是仙人一般,下得山来虽不是仙了,但也不是一般的凡人,所以那个“凡”字的写法也不同一般。一路还看到了民国时期国民党军管区政治部留下来的“汉奸汪精卫”的石刻。 从山上下来,我们到了武夷书院,这里曾是儒学家朱熹讲学的地方。朱熹祖籍是福建,但他是出生在江西的。成名后的朱熹回到福建,他的足迹遍布福建全省,在多处办学堂和讲学。他曾在武夷山隐居过十多年,并在这里办了武夷学院。 参观完了天游峰后,我们在武夷山的游程便宣告结束,虽然仍然有不少景点由于时间的关系不得不放弃,但至少手里还有几只武夷山特产----熏鹅,回去享受时再慢慢回味那秀美的武夷山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