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武夷山宗教之旅,游记攻略-山水旅游黄页

[游记]武夷山宗教之旅,游记攻略-山水旅游黄页

2008-06-10    lvyou114.com

武夷山佛教历史悠久,魏晋南北朝时,中原大乱,为避战乱,一些封建士大夫和地方汉民纷纷迁入闽北,佛教随之传入武夷山。唐武德元年(618),已有僧人在武夷山接笋峰下建石堂寺。唐末及五代十国时期,武夷山佛教一度繁荣,并培育了以扣冰古佛为代表的一批高僧,对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入宋以后,武夷山高僧名师迭出,仅被记载在佛教名籍《五灯会元》中的就近10名。明清两朝,佛教继续发展。特别是清代,武夷山跻身于佛教的"华胄八小名山"。民国时期,由于战乱和经济的衰退,佛教普遍萧条。改革开放以后,佛教活动恢复正常,景区内的一些寺庙陆续修复对外开放,主要有天心永乐禅寺,慧苑寺,天成禅院,白云禅寺,莲花峰妙莲寺。莲花峰海拔536米,相对高度314米。峰上岩崖迭翠,怪石嶙峋,壑间泉流飞溅,在山巅绝顶的悬崖下,有绵延数十米的洞天石窟,窟中隐藏着佛国胜地--妙莲古寺。在朝圣的蹬道中,佛影婆娑,梵音阵阵。沿途美丽的辟支古佛的传说,使游人以手加额,无限神往。

武夷山道教文化源远流长。先秦时期,原始的道家信仰和传说已在武夷山盛行。武夷山神话传说:受尧帝封为彭城侯的长寿之神,山遂以两子之名"武夷"称之。又据古代《武夷山志》记载:相传秦时有神仙降山中,自称武夷君(可能是武夷山闽越族先民的酋长,或族人崇拜派生的祖神),受玉帝命,统录诸地仙,于是以"武夷"名山。并传云:武夷是地仙之宅,各路地仙会聚武夷山。
随着道家信仰和神仙传说的盛行,秦时刘少公和魏王子骞等十三道人及潘遇等相继在武夷山选择崖壁洞穴修炼。东汉时期,中国道教初建,进山修炼的道士渐多。西汉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平定闽越王馀善叛乱后,摧毁武夷山闽越王城,并听从越巫勇之奏言,在朝廷的郊祀盛典中,把山民奉之为神的武夷君列在黄帝、天乙、地乙、泰乙……诸神之后。于是,"武夷君"第一次出现在《史记》中。武夷君享受朝廷郊祀的殊荣延续79年之久,至汉成帝二年(前31)才停祀。此后,汉朝廷还派遣使者在武夷山幔亭峰腰的巨石上祭祀武夷君,留下汉祀坛遗址。汉朝之后,历代朝廷对武夷君也屡祀不辍。
唐宋时,由于官府倡导,道教盛行,宫观、道士活动增多。北宋道教名篇《云笈七谶》记载:武夷山荣列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一,称"第十六洞天",名曰"升真元化之洞"。
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97),武夷山的神话传说被收进宋太宗敕令李昉编纂的《太平御览》内,求仙问道者接踵而来,武夷山道教遂更趋兴盛。武夷山道士为了迎合皇帝求仙问道的心理,还把宋代皇帝敷衍是"武夷仙灵瑞世降为人主"的神话,并广为流传,使人们对武夷山的神灵又增添了一种敬畏。武夷君、十三仙等神灵则屡受皇上封赠,武夷山成为崇道的帝王们与神灵联系的重要枢纽,武夷君等神灵则成了帝王们求福祉吉祥、祈国泰民安的偶像。因此,皇帝对武夷山格外宠幸,屡屡赐赠,或诏扩宫宇,或赐钱币、赐田产,或敕封武夷山神灵。从此,武夷山道教保持较长时期的繁盛。
清中叶,道教开始衰退,至民国间几近消失。20世纪80年代后,道教活动有所恢复。1983年,景区内桃源洞的桃源观正式对外开放;1996年,在桃源观左前方依崖雕凿老子坐像

转自:http://513hz.lvyou114.com/youji/5/5895.html291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