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夏令营日记2005-11-10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dypz.blogbus.com/logs/1582343.html 到过的一些地方,一直都没有把感受整理出来。武夷山是今年夏天去的,和30个孩子。和他们一起,喂猴子、捡化石、捉昆虫…… 七天,自己好象又回到童年。 这些都是当天写下来的,为了最后的稿件。但现在反倒成为最真的记录。把它全文放到这里,算是一个留念。 与武夷山的零距离接触 7月7日 晴 开营啦! 今日,早报“周末·找乐”暑期特别策划的武夷山黄岗山科普军事夏令营正式开营了。上午9点半,32位营员在刺桐饭店集合。在留下了一张开营合影后,营员们乘车到泉州火车站搭乘前往武夷山的火车。 虽然只是第一天见面,但小营员们都很活泼,一点都不拘谨。随行的导游姓罗,在他做自我介绍的时候,告诉营员们可以叫他“罗导”,可他这边话音甫落,营员们就七嘴八舌地问“能不能叫‘罗卜’?”,“叫‘罗伯特’吧”,“还有‘罗密欧’”,瞧瞧这些孩子们,土名、洋名都来了,个个伶牙俐齿的。跟他们在一起,我也感觉自己像年轻了好几岁。 一整天的行程都在火车上。晚上11点30分,我们终于到达在武夷山的休息地,营员们满怀着对明天进入自然保护区的美丽憧憬,进入了梦乡。 (记于7月8日0:37) 7月8日 阴有小雨 动物世界 今天早上,夏令营的营地搬到了武夷山自然生态保护区内,大家将在这个地方呆4天,置身于大自然中,和动植物们亲密接触。安排好住宿后,营员们就被集合起来进行军训。军训虽然只进行了一个多小时,但军训后的营员们明显变得比较听话了。 下午,天下起了微微细雨,但这并不能阻挡孩子们想去参观武夷山自然博物馆的热情,最让他们期待的还是保护区辅导员对他们的承诺:可以让他们去喂猴子。 在武夷山自然博物馆里,营员们不仅了解了武夷山山脉的形成,看到不同地质层中不同的泥土,还有各种各样由不同的地质变化形成的的岩石。在馆内的植物区和动物区,植物区里有在武夷山上发现的各种植物,有些是国家级稀有植物,甚至是只在中国才有的植物。相对于那些让孩子们难以分辨的各色植物,孩子们最感兴趣的还是动物。武夷山被称为“鸟的天堂”、“蛇的王国”、“昆虫的世界”,当然有各形各样动物了,动物区内所藏的标本十分丰富,除了各种猛禽和鸟类,还有蛇、各种蝴蝶、飞蛾、金龟子等标本。在动物区内,营员们看到了最毒的毒蛇——“五步蛇”,并且是从蛇卵到孵化到蜕变成蛇的过程;看到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娃娃鱼,那鱼有一米多长;看到了陈列品中最小的鸟——叉尾太阳鸟;看到了金斑喙凤蝶——陈列品中惟一的赝品,因为它不是标本,只是标本的照片,这种蝶现在武夷山中也仅存10多只,属于濒危动物;还看到了只有武夷山上才有的“角怪”——崇安髭蟾,一种头上长了肉角的蛙类,有单角怪,也有双角怪。 标本毕竟不能满足营员们的好奇心,他们期待的是和真正的野生动物的亲密接触。一出博物馆,不少营员就直奔小卖部,买了一堆的花生和饼干,准备喂猴子。保护区内的动物很多,但只有猴子敢下山到夏令营基地“淘食”,游客们经常把手中的食品丢给它们吃,吃惯了,猴子们也不怕生了,竟在游客周遍转悠,等着吃食。 走出博物馆后不远,果然就看到了好几只猴子,还有一只猴王。看到活生生的猴子,营员们既兴奋又害怕, 始终不敢和猴子靠得太近,只敢站得远远地把饼干丢过去。可是这样又感觉不过瘾,还要忍不住向猴子靠近几步,等猴子停下吃手里的东西,抬头拉看时又仓皇后退。这里的猴子还挑食,普通的饼干可不吃哦,要吃夹心的。把夹心的饼干掰开,美滋滋地舔着中间的夹心甜酱。猴王就更拽了,要吃冰棒,看来它也知道要用冰消暑呢。 好容易等他们看够了猴子,大家开始往回走。回来的路上,看到了一只母猴怀里抱着一只小猴子,小猴子转头用那滴溜溜的眼睛扫了众人一眼,又衔住妈妈的奶头不放了;而母猴看到众人,一把用手兜住小猴,把它护在怀中,神情戒备。直到游客又拿食物给它,它却又腾出一只手来,接过食物就吃。(记于7月8日20:30) 7月9日 晴有阵雨 采集化石 今天是营员们比较辛苦的一天,因为走了不短的山路。上午,营员们前往古王坑采集化石;下午,到桃源峪体验森林浴。 武夷山山脉的形成,是由地壳运动形成的。在几十亿年前,现在的武夷山还处在海洋底下,岁月变迁,沧海变桑田,形成了武夷山脉。因此,武夷山上有很多动植物的化石。今天,营员们要去的古王坑就是一个化石比较集中的地方,据说在那里能够找到化石的几率是60以上。只是,到达古王坑需要走近3公里的山路。 山路有些崎岖,但营员们仍兴高采烈,一看到什么没见过的昆虫植物,就要停下来“研究”一番。走了近一个小时,终于到达了古王坑。一到古王坑,营员们都忙蹲下身来翻检自己身旁的石头,一看到有点花纹图案的就高兴地追着辅导员们问“这个是不是化石?”得到辅导员的肯定回答后,就小心翼翼地把石头收藏起来,然后继续埋头寻找。有不少人找到的化石不仅图案清晰,而且石头又薄又轻,不过大多的人没那么幸运啦,虽然也找到化石,但要么在图案上不够清楚,要么就是石头太大块了,要知道多带几块这样的石头,回泉州可就不轻松了。 上午采集化石,营员们基本没有空手而归,带回的多是蕨类植物的化石。下午去桃源峪,大家更是感受到了武夷山的“内涵”丰富。 桃源峪负离子含量丰富,含量最密集的地方高达每立方厘米89000个负离子,因此桃源峪又被称为“氧吧”。同时,桃源峪还有很多的常绿阔叶树种,营员们可以看到一些珍稀的植物。 进入桃源峪,首先要走过一条长达175米的铁索桥,据说这样长度的铁索桥在国内也是属一属二的了,铁索桥离地面最高处达到了53米,看起来还是比较险峻的。不过走上去后,才发现并不像看起来的那么可怕。在桥上,罗导策划拍一张“千手观音”照,结果却是一次失败的模仿,但拍照的过程中,大家嘻嘻哈哈的表情也被相机忠实地记录下来了。 走在山路上,树林中有不知名的鸟儿的叫声,给人一种“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感觉。一旁是山壁,一旁就是山涧,可谓临山傍水。在负离子吸氧区,营员们按照辅导员教的吐纳法进行深呼吸,一呼一吸间,身体仿佛也变轻了,精神为之舒畅,那种感觉非笔下所能形容。 晚上,男生举行了乒乓球比赛,决出了前三名。(记于7月9日22:30) 7月10日 晴 上黄岗山 今天,营员们体验了一把“山登绝顶我为峰”的感觉,因为大家登上了“华东屋脊”——海拔2158米的黄岗山。在山顶上,不仅可以同时脚踩福建、江西两省,还把华东六省都抛在了脚下。 上黄岗山的山路狭窄而且崎岖,车辆行走了1个半小时才到达山顶。但一路上,大伙看到了沿途植被的变化,海拔的高度不同,其所分布的植被也不同。我们是从海拔740多米的高度出发的,从起点到山顶,分别分布了常绿阔叶林、阔针混交林、针叶林、矮小灌木、中山草甸等五种植被,大家从大自然中学到了活生生的植物知识。不仅如此,最为有趣的单是上山的一路,我们就在福建和江西两省间绕了三次,因为武夷山并不是仅属于福建的,它其实从江西延伸到广东。第一次经过一道关卡,叫桐木关,是江西省设的;第二次是快到山顶前,拐个弯时就从福建到了江西;最后一次是在山顶,有块碑,站在碑前,可是同时跨着两省呢。 山顶上,风很大,已经没有什么大树了,大多是中山草甸。野草在大风中摇摆,像在招手,欢迎游客们的到来。山上只有几块碑,一块碑写着黄岗山,营员们在这块碑前照了张合影。从山顶上,可以看到下面延绵的山脉,而且可以看到山与山之间都存在着明显的断裂带,这是武夷山脉的特征。 下午,在男生间举行了一场精彩的篮球赛。一队是以本次的全陪导游罗导为队长的,被称为“萝卜队”,另一队是以我们的旗手为队长的,因为有了“萝卜”,于是叫“白菜队”。 比赛进行得很激烈,首先是白菜队领先,比分曾经一度在20:8,24:10的悬殊差距中进行,但以罗导为核心的萝卜队奋勇作战,渐渐地将比分拉近,使比分上升到32:32平。随着比赛进行到第四节,两队的比拼越来越激烈。在离结束只剩下24秒时,白菜队控制了比赛的节奏,最终比赛是以42:38的比分结束的,白菜队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