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武夷山茶路在何方 |
[游记]武夷山茶路在何方 |
2008-05-22 sina.com.cn |
忙里偷闲,瞟了几眼央视热播的《乔家大院》,深有感触。令我感触的首先是作为一部以宣传“晋商文化”和旅游资源为主要任务的片子,竟然能按照一部商业大戏来拍。整部戏40集,投资2000多万元,由执导过《雍正王朝》、《汉武大帝》的大导演胡玫掌舵,由陈建斌、蒋勤勤、马伊俐、雷恪生等名演员加盟演绎,制作唯美,真正做到了大投资、大制作、名导演、名演员,并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热播。这样的大手笔,足见主创方和投资方独到的眼光和过人的胆识。感触之二是片中晋商经营武夷茶的剧情,再现了武夷茶悠久的历史和畅销海内外的光辉历程。但是,今天的武夷茶却依然独守寒山,处于有价无市、有名无市的尴尬境地。曾经的辉煌和当今的落寞成了鲜明的比照,不禁令人心寒。经传于南北朝,闻名于唐宋,入贡于元明,外销于满清,首创乌龙茶工艺,武夷茶在中国茶叶史上的地位无可替代,可谓无人能比,独占熬头。十七世纪初西方殖民者的坚船利炮扣响东方大地的时候,武夷茶被大英帝国东印度公司的船队带进了西方人的生活,顿时风靡欧洲上流社会,被称为“中国茶”。特别是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用鸦片毒害中国人民的同时凯旋的船只装满了金银财宝和武夷茶。正如时任两江总督的梁章钜所感叹:“该夷(指英国)所必须者,中国之茶叶,而崇安所产,尤以该夷所醉心。”于是,在随后被迫开放的“五口通商”中便有了福州、厦门这两个掠夺武夷茶的必经口岸。《中国茶经》记载:“英国当局规定每船必须载满七分之一武夷茶方可回国入口”。鸦片麻痹了国人良知,武夷茶却滋养了列强的狼心狗肺。可以说,一部鸦片战争的血泪史也正是西方列强掠夺武夷茶的历史。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和鸦片一样,武夷茶也是西方匪夷侵略中国的主要原因之一。当时,武夷茶理所当然地坐上了“国宝”的交椅。但今天,从武夷岩茶汲取了优良制作工艺的铁观音正风靡天下,占据了乌龙茶70以上的市场份额,可谓“一家独大”,永远地超过当今的武夷茶,大有赶超近代武夷茶的态势。武夷茶被可怜兮兮地推到茶市最边缘的一角,被挤压进了茶叶专家的收藏箱。所有的武夷山人都会不禁发问:“这是为什么?”难道是武夷茶制作工艺退化了吗?难道是举国的茶民都改味觉了?原因也许有很多,但主要的原因只有一个——地方政府的决策!决策错在哪呢?一、不重视。在历史上武夷茶的名气远比武夷山风景的名气大,但却得不到传承和发扬。领导不重视发展岩茶的原因在于:1、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投资旅游可立竿见影,建设景区、度假区这样的形象工程容易体现政绩。而投资岩茶产生品牌效应慢,在自己短暂的任内不会出成果,所以从来没有把发展茶业提高到战略意义上来,对茶业的投入甚至低于烟业、竹业和林业。2、无暇顾及。发展旅游,争夺各种“金牌”都来不及。而且由于风景区的优势,接待上级领导都来不及,哪有时间静下心来好好研究茶业发展战略。二、乱定位。地球人都知道大红袍只有6棵,却要东施效颦式生搬硬套铁观音的模式,用大红袍代言所有门类的武夷岩茶,结果是自欺欺人,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动不动就搞茶王赛,茶王大红袍年年拍卖。既然20G大红袍就拍卖20多万元,那人们不禁要问:大红袍不就那6棵吗?不是不到两斤吗?不是几十万20克吗?不是中央首长喝的吗?那市场上一斤几百块上千块的肯定是假的。三、瞎宣传。随着几位老一辈茶叶专家和茶人渐渐的离去,没有人去更深地挖掘茶文化,传播力不够,导致品牌萎缩。对外宣传没有找到最佳的途径,瞎鼓捣,劳民伤财。政府部门从没有做集中的品牌推出,市场几乎靠茶厂、茶商、茶农散兵游勇式的营销,造成互相攻击,互相诋毁,互相压价,直接导致品牌度急剧下降,也影响了武夷茶的价格居低不上。四、不管理。导游号称“民间大使”,每一位导游都充当着武夷山代言人的角色,但因为推销茶叶是导游最重要的经济来源,所以为了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于是从他们的口中,大红袍二代,三代,甚至七代都出来了,甚至藤茶、苦丁茶、水仙、肉桂、都是大红袍,只要游客喜欢哪个茶哪个茶就是大红袍。对于这样颠倒是非极度践踏武夷茶品牌的拙劣行径,政府部门却坐视不管。自古名山出好茶。武夷山正是这样一座茶以山名、山因茶名的文化名山。做好山文章自然为好茶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做好茶文章,同样能有力地提升茶产地的知名度,二者息息相关,相得益彰。但是令人痛心疾首的是武夷山的茶文章没做好,山文章更没做好。作为新中国首批开发起来的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武夷山的旅游业已经发展了20多个年头了。武夷山现在虽然号称年接待量超过400万人次。这个数据实际是许多个景点人流量的总和。如果真正卖出400万张的通票,按每张门票120元(二日游)计,光门票收入就有48个亿,这是整个武夷山市财政收入的三、四十倍。真实与否,一比便知道。武夷山年接待量的实际人数不超过100万,这与脖子上挂N个金牌的武夷山极不相称,比任何一个全国第一批重点风景名胜区都少。这里面当然有区位和交通的因素,但最主要问题还是在于不善于品牌资源的整合和锻造。在武夷山生活10多年来,见证了几十次摘金夺银。到目前为止,武夷山的“脖子”上的国际级、国家级的金牌有:武夷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一类航空口岸、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华十大名山、中国顾客十大满意风景名胜区、十佳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等。应该说,争创评优确实是武夷山的强项。但有一个金牌,武夷山却没有拿下,那就是世界地质公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有三个自然、文化生态保护中心,其中“人与生物圈”与“世界遗产”主要是侧重于对保护而限制大量的开发,惟有“世界地质公园”主要侧重开放,与前二者具有明显的互补性。如果评上世界地质公园,那武夷山就更加完美了,既可被最大程度地保护起来又可以最大限度地开放出来。而就在去年,与武夷山同属丹霞地貌且距离武夷山不远的泰宁金湖便挂上了这块金牌。只怕武夷山永远与之失之交臂了。金牌是拿了不少,但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金牌资源呢?这个问题一直没有被正确的回答过。以至于走了不少冤枉路,花了不少冤枉钱,挨了不少狗血喷头的臭骂。当你看见在市区用几百亩地建一个烂尾公园的时候,当你看见花了不少钱拍一文不值的《武夷仙凡界》的时候,当你听说请策划大师王志纲总结几个字被要走几十万的时候,当你看到花了800万在武夷大道两旁种上热带植物又全部枯死的时候,当你看到那些花了一个亿买来的柴油观光车停在景区入口准备生锈的时候,你能不骂吗?不时还听说请多少多少画家来画武夷山,多少多少作家来写武夷山,多少多少歌唱家来唱武夷山。到底画了几副妙画?写了几篇美文?唱响了几首好歌?——可谓少矣!为什么不把这些钱集中起来做点有意义的事呢?初初一想,其实有几样事情特别有意义。一是象《乔家大院》那样,拍一个好的影视作品。最好借助于西方人进入保护区或鸦片战争这样的大事件,围绕着武夷茶或者传教士铺设一个爱恨情仇或国恨家仇故事,可以把下梅、城村、曹墩的古民居以及慧苑、桐木、三港等外国人曾经染指的地方作为故事发生地和外景地。但是一定要注重可看性、故事性和震撼性,一定要请名导演、名演员担纲。如果是电视剧,一定要瞄准央视一套或八套的黄金时段;如果是电影则要有《庐山恋》之经典。二是请名人来写一个好歌,画面感一定要好(起码得有张艺谋那样的画面感),制作精良,当以《神奇的九寨》、《鼓浪屿之波》、《太阳岛上》、《我要去桂林》等地域名歌为比照。牢骚满腹,一吐为快。纯属一家之言,请勿对号入座。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61a6c1010004de.html29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