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武夷山 |
[游记]武夷山 |
2008-05-22 sina.com.cn |
武夷山 2007-08-23 11:27:09 大中小 标签:人文/历史 武夷山 武夷山岩茶位列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为武夷山得天独厚的奇山秀水养育、滋润,无论土壤、日照、雨水、气候均相得益彰,品质绝佳,具岩骨花香之早韵,宋时进入京都皇室,元化成为皇室贡品。 武夷茶文化遗址遍布山中,有1000多年的悠久历史,现代更有独具特色的武夷茶艺、茶歌舞表演等,另有国际无我茶会与世界茶道中人共同交流于茶的至高境界。 被誉为“茶中之王”的大红袍茶树,生长于九龙窠最后一窠之岩脚下。九龙窠是一个幽奇深邃的峡谷。九座嶙峋的岩峰,犹如九条将要腾空而起的游龙,蟠绕在它的两旁。峡谷里,巨石错落,细泉潺流,到处布满了丛丛簇簇的茶树,真是满谷春色,一派生机,不愧是“茶树的王国”。 大红袍茶树之所以能获得“茶中之王”的美称,是因为它生长的环境得天独厚。茶树所处的峭壁上,有一狭长的岩罅,岩顶终年有水自罅滴落。而随水流落又有苔藓之类的有机物,因而土壤较它处润泽肥沃。而且两旁岩壁直立,日照不长,气温变化不大。再加之平常茶农精心管理,采制加工时,一定要让技术最好的茶师来主持,使用的也是特制的器具。以上种种原因,自然就使大红袍的成茶具有独到的品质和卓著的药效。经茶师评定,大红袍茶冲至九次,尚不脱原茶之真味--桂花香,而其它名茶,冲至七次,味就极淡。从而夺得了“茶中之王”的桂冠,赢得了人们的赞誉。饮茶进入艺术品饮的唐宋时代,人们不仅开始讲究茶叶本身的形式美和色、香、味、形四佳,也开始讲究起茶具之完备、精巧,乃至茶具本身的艺术美,以增加人们的感官享受,达到心地的进一步调适和谐。 唐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茶文化全盛时期。社会上嗜茶成风,以饮茶为时尚、为雅事和乐事。士大夫们不屑于家中的杂务,而对茶事却是不厌其烦、精心操作,用于茶事的专用器具(即茶具)也随之应运而生。古人甚而借“具”之美来烘托“茗”之佳。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也是陶瓷的故乡;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也是茶具艺术的创制地。茶具一词最早见于西汉王褒的《僮约》赋中“烹茶尽具”一词,即是说烹茶而极讲究其用具。唐代时,朝野上下无不以饮茶为乐。茶还在佛、道等宗教影响下,成为款待宾客、祭扫神灵、佛祖及先人的必备之物,茶具也就成为与饮茶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 随着时代的变迁,岁月的流逝,人们的日常品茶跨越了仅仅是生理需要的阶段,而升华为一种文化,一种为全民族所共有的文化,而茶和茶具也就成为珠联壁合的文化载体。 茶具的发展 作为茶叶之乡的我国,茶具历史也十分悠久。茶具文化也是茶叶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历史上最古老的茶具,大约可推陶土制的缶,类似今天四川、云南的烤茶罐,它既可用来煮茶,也可作盛具用。虽形状古朴,但笨重粗糙。西汉以来出现了釉陶茶具,外表光亮平滑,且色彩鲜艳,初现了茶具的艺术性。唐代时,以陶瓷茶具为主,同时贵族、富家也出现了金、银、铜、锡等金属茶具。宋代“斗茶”用的茶具,以黑釉盏为主。元代时青白釉茶具较多,明代中叶出现了紫砂壶。至清代,广州织金彩瓷、福州脱胎漆器等茶具相继问世。近代,则有了玻璃茶具和搪瓷茶具。我国的茶具林林共总、仪态万千,茶具艺术绚丽多姿。 茶具和饮茶方式的关系相当密切。 唐宋时的饮茶方法,是将鲜叶蒸熟后,经捣碎做成饼,再用绳子串起烘干,称“茶饼”或“饼茶”。喝茶时由喝茶人将饼茶碾成碎末(也称末茶)放在锅里煎煮,以让茶叶充分渗透再喝,因而当时的茶具十分繁杂。茶圣陆羽在其《茶经·四之器》中就列举了共计二十八种茶具。除常用的煮茶、饮茶、贮茶的茶具外,还有用以碾茶的茶具:茶碾和茶罗。 茶碾为碾茶之工具。有木质茶碾和石质茶碾。木质茶碾用质地坚硬细密且无异味的木材制成。上等者为橘木,次为梨木、桑木、桐木等。此种木茶碾由“碾盘”和“碾堕”组成。碾盘外形四方,中间剜空成圆孔,正好容“堕”。碾堕是一块圆木,在中间安上轮。碾茶时以手持轴转动碾堕,靠碾堕与碾盘间的挤压来碾碎茶饼。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0bcf8d01000bay.html17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