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南普陀一日游全攻略 |
[游记]南普陀一日游全攻略 |
2007-07-31 3608.com |
在厦门五老峰的苍山环抱中,面对浩瀚的大海,有一座占地26500平方米的千年古刹,这就是闻名中外的南普陀寺。从无尽岩到五老峰山腰,南北的中轴线上,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藏金阁四落建筑依傍山势,层层托高,层次分明,俯仰相应。左右厢房、庑廊、钟鼓楼对称排列,回护着三殿,形成一个整体,显示出南普陀寺的雄伟壮观的气势,予人以一种佛法无边的威严。大雄宝殿的石柱上有一副对联点明了寺院的来历:“经始溯唐朝与开元而并古,普光被厦岛对太武以增辉”。远在1200多年前的唐代,首先在厦门岛上草创开发的陈氏族人陈启公,在山腰间舍田五十二亩,以洞为室,建起了普照寺。至五代改称为泗洲院。宋代初年叫无尽岩,到了治平年间,又改为普照寺、普照院,元朝时寺院已经荒废。明代洪武年间,僧人觉光重新兴建。清康熙二十三年,靖海侯施琅统一台湾后重建此寺院。因寺院奉祀观音,庙址又在观音的原祀地——浙江的普陀山之南,所以习称为南普陀寺。千百年间,南普陀香火鼎盛,蜚声海内外,即便是在“横扫四旧”的“文革”中、后期,来自东南亚的华侨香客依然络绎不绝。 南普陀寺坐子向午,依山面海,规模宏大。寺院门前,有放生池和新建的荷花池。放生池建于清光绪30年,水映蓝天,鱼翔浅底,自得一般“得其所哉”的幽趣。新造的荷花池,荷叶田田,菡萏芬芳,重现南海莲香的景色。两池之间,有七座由释迦牟尼佛、迦叶佛等七尊佛像组成的七佛塔和二座高11层的万寿塔,彰显南亚佛教建筑的特色风格。 进入南普陀寺的大门,看到的第一座殿阁就是天王殿。天王殿,也称弥勒殿,弥勒佛正中盘坐,慈眉笑眼,耳垂双肩,袒胸鼓腹,笑态可掬。在印度,弥勒佛是一尊头戴王冠、神态肃穆的坐像,此刻却乡入俗,成了人见人喜的布袋和尚。据说他云游各地,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终日眉开眼笑、和善待人,“容天下难容 之事,笑天下可笑之人”,恬淡得出神入化。弥勒佛的背后是威严的护法神韦驮。两侧是四大天王,是魁梧高大、英俊威武的四大天王。“天王殿”的殿后,对称排列着钟楼和鼓楼。奇妙的是南普陀寺寺后的五老峰也有“钟”和“鼓”,五老峰有东西两座山峰,取名“钟”、“鼓”,钟山上有一块石头,悬在峰顶,状如古钟,旁边有一石头,似钟锤横架;鼓山的旁边有两块大石头如鼓槌并悬,参差上下,似作击鼓状。钟鼓山和钟鼓楼,两两相对,奇趣天成,特别引人注目。 南普陀寺的第二座殿阁是大雄宝殿。殿前的石庭平展舒广,正中宝鼎香炉巍立,两侧白石宝塔高耸,显出广庭崇殿的庄严肃穆。大雄宝殿前面的两座石塔称报恩塔,佛家有言:知恩图报。报恩者,报国家恩、报父母恩、报众生恩之谓也,高耸的石塔表示的是“与人为善,虔心礼佛”的志向。大雄宝殿是寺院僧众早晚课诵和法会朝拜参修的殿堂,也是佛门钟磐长鸣法灯不灭的心脏。整个大雄宝殿,雕梁画栋,飞檐尾脊,轻巧灵动,古色古香。屋脊弯月起翘、紫燕凌空,尾脊上的剪瓷镶嵌着九鲤化龙、凤凰展翅、麒麟显瑞等图案,梁、柱、础、斗拱、栏干都独具特色,充满了浓郁的闽南文化气息。大殿正中祀奉着“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尊佛:佛祖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殿后则供奉着“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释迦佛两旁,还有两位尊者,东边是大弟子迦叶尊者,西边是堂弟阿难陀尊者,前面是千手千眼观音。大雄宝殿的墙上,有抒写八闽风光的“清影摇风”、“楚江秋吟”等传统山水花鸟画,右面却是“禅河沐浴”、“久年苦行”等佛教故事,寓教以乐,诲人不倦,也算是用心良苦。 大悲殿建于明代,1928年因香火过盛而被烧毁。1962年重修时,主体改用钢筋水泥建造,八角三重飞檐,全以斗拱架叠建成,如龙腾空,造型巧妙,结构严谨,彩绘装饰,图案优美。殿顶的剪瓷、嵌瓷、彩塑,有仙女驾鹤,麟凤朝阳,有蛟龙吐珠,精工细作,形象生动,栩栩如生。附属的斗拱雕画人物、莲花、走兽、飞鸟等等,都以朱红为底,以绿、黄和金箔点缀,艳而不俗。这座金碧辉煌八角亭式建筑,与两棵枝叶扶疏的菩提树相伴为伍。殿内祀奉四尊观音菩萨,正面为双手观音,端坐在莲花座上,神态文静自若、和善可亲。其余三面为48臂观音。每支手臂的手掌中都有一只神光炯炯的小眼,世间万事无不洞察秋毫,手上各执神物,神器各不相同,姿态也不一样,表现的却都是观音的慈悲为怀、法力无边。 建于1936年的藏经阁,是一座中西合璧的二层建筑。下层的法堂里悬挂着有明人虞亭的四幅行书对联,南普陀的四时景色呼之欲出:春景是“春风暖着千门柳,晓色睛开万井烟”,夏景则“柏径绕山松山暗,柴门临水稻花香”,秋天有“云间树色千花满,竹里泉声百道飞”,冬日却“醉归花径云生履,樵罢松花雪满蓑”,春夏秋冬,四时皆宜,绘声绘色,抒写的是南普陀永久的魅力。藏经阁的二楼珍藏着许多镇寺之宝,有唐代的铜佛,宋代的铜塔,明代艺术家何朝宗所制的白瓷观音萨施甘露像塑像,眉清目秀,秀丽端庄。缅甸白玉雕塑的释迦牟尼的涅磐像,长四尺五寸,神态自若,姿态柔美,实为稀世珍宝。藏经阁内还珍藏着中外佛典经书数万卷,其中较为珍贵的有《碛砂藏经》、《明大藏经》,著名高僧弘一法师手稿《佛说阿弥陀经》,明崇祯年间信徒和沙弥尼刺血写成的《血书妙法莲花真经》,日本1936年赠送的《日本大藏经》等等。 南普陀寺后有五老峰,直立于海滨,横插天际,气派非凡。五个山头峥嵘凌空,时有白云缭绕,远远望去,好像是五个须发皆白的老人翘首遥望茫茫大海,这就是厦门八景之一的“五老凌霄”。石坡上镌刻着“五老峰”三字,迎面巨石上,刻着一个特大的“佛”字,高四米多,宽三米多,行笔丰满圆润,粗犷豪放,刚劲有力。南普陀寺院内以及后山的五老峰前,留下了许多历代的摩崖石刻和碑记,有明太常寺卿林宗载的“飞泉”,清施琅将军的“为善最乐”,以及憨山大师的警世歌。五老峰上漫山遍植“台湾相思树”,因风相向,传递着海峡两岸不尽的思念和挂牵。 南普陀寺不仅以以它清静幽雅的环境,金碧辉煌的殿阁,收藏丰富的瑰宝闻名于世,品名俱佳的素斋也吸引了众多的信众和游客。南普陀寺的素菜以其清纯素雅的独特风味驰名中外,更以菜名神韵高雅而独树一帜。南普陀的素菜中有“彩花迎宾”、“南海金莲”、“丝雨菰云”、“香泥藏珍”、“五老如意”、“雪映银浪”、“梵宫玉笏”、“白璧青云”、“白果香卤”等等,红黄蓝绿,五彩缤纷。“半月沉江”这道菜曾使诗界泰斗郭沫若击节吟叹:“我自舟山来,普陀又普陀。天然林壑好,深憾题名多。半月沉江底,千峰入眼窝。三怀通大道,五老意如何?”南普陀的素菜因为入诗更身价百倍。 |
转自:http://blog.3608.com/Article/16455.html25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