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眼观天下 http://bianhongdeng.qzone.qq.com 关注世界发展,承担社会责任,结交有志之士 装扮我的空间添加关注 [环球游记] | | 转载到我空间 复制本文网址 大字体 印尼游记五—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客死他乡安葬在爪哇岛 发表时间:2007年10月10日 09时20分-/-)  我在向世华联黄主席问起郑和下西洋对印尼的影响时,他便滔滔不绝讲起了印尼回教是怎么来的,郑和的身世是怎么由回教变成国际外交家的。尤其谈到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客死他乡安葬在爪哇岛时更显得几分自豪感。为了考证这些历史的印记,我开始关心起三宝垅及三保庙里的情况了。 我来到三宝垅的三保庙,红漆闪亮的长排庙殿掩映在一片青翠之中,两条盘距在牌坊上的中国龙熠熠闪光。 传说郑和下西洋在爪哇岛的三宝垅有一艘大船遭遇海难,留下了一根巨大的铁锚,成为郑和途经这里的见证,当地华人将它供奉于庙中。此刻,它就在我的眼前高耸。 铁锚的两旁悬挂着一幅木质对联“古物维尊表其诚,海锭以锚坚如铁”,横联在一尊香案上“安如磐石” 除了这根裹着红绸的巨锚,庙里还供奉着当年在爪哇海遇难的郑和船队上的船员灵棂,许多人认为是郑和的墓。传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时因病逝于途中,但也有史学家分析郑和死在印度的古里。但不管怎么说,印尼华人都坚信,郑和确实因为在热带地区染病死在回国途中,当时因为没有冷藏柜和冰块来保护尸体不腐烂,所以,在中途选择回教徒多的爪哇岛安葬是情理之中的。为了考证这一点,我后来回到北京还专门跑到明朝永乐大帝封给郑和家的朝阳区东风乡的封地寻访了一下。当地女乡长肯定的说:郑和家庙里安葬的是衣冠冢。从这一点足可以证明,郑和第七次下西洋病逝途中确实没有把尸体运回北京安葬。仔细到三宝垅考察,最让人称奇的是三宝庙的古藤与别处不同,那些盘根错节的藤条竟自然长成链状,如串串船链交织在三宝庙的树冠上,使庙内的棵棵古树看上去都像一艘艘扬帆出海的巨轮!当地的华人解释为郑和精神不灭的缘故。 与马来西亚马六甲海峡旁的三宝庙一样,这里的庙也有一口三宝井,深藏在三宝洞内,同样没有史据证明它是否郑和当年的船队所掘,我倒是在随同郑和下西洋的马欢书中读到有关于泉水的记载,明朝派郑和率庞大的船队到此,向当地国王送来中国皇帝的诏书,并赏赐国王王妃,连各部落首领都有份。这样恩威并重显然的行为曾感动爪哇国王也不惜远渡重洋遣使者到中国沟通往来和朝贡,翻开中国那段历史中长长的海外进贡名单,刻下了我一路经过的占国(越南)、真腊(柬埔寨)、暹罗(泰国)、满刺加(马来西亚),爪哇(印度尼西亚),乃至印度洋的另一端锡兰(斯里兰卡)、古里(印度)。可见,明朝展现的国力使中国继唐朝、元朝以后,在海外的影响达到了颠峰。 我在三宝庙看到了上百幅颂扬郑和的楹联,“开哥(哥伦布)麦(麦哲伦)探险先河,继张班立功异域”。“雄风扬绝域千里黑浪变通途,大任建殊勋万里蛮疆寻友国”。“楼船万里赫朱明,泥爪千秋留井洞”。 一艘仿郑和巨舶的石船泊在院中,它似乎等待着再次扬帆启航。撩起庙里一排珠帘,我不由愕然!那是堪称世界之最的六根遍体彤红的巨烛,高达近三米,烛粗赛过特大水缸。点燃后每根能连续燃烧300个昼夜。此刻它们和遍布庙宇的百盏长明灯一起执著地闪耀。这样隆重纪念郑和和他的七次下西洋的先碑业绩确是让来此参观祭拜的炎黄子孙感到欣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