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普陀寺位于市区五老峰下,始建于唐朝会昌、大中年间,初名泗洲寺,五代时曾称泗洲院,宋代称无尽岩,后又改称普照寺。元朝至正元年(1341年)一度荒废,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重建,明末毁于兵火,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由靖海侯施琅重建。因为是观音菩萨的主要道场之一,又在我国佛教名山浙江普陀山南面,故称南普陀寺。 南普陀寺占地3万多平方米,主体建筑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和藏经阁依次铺在南北纵向的中轴线上,加上左右厢房、钟楼鼓楼、功德楼、海会楼、普照楼、太虚图书馆、佛学院教舍等,所有建筑依山傍势,层层托高,庄严肃穆。大雄宝殿建于1926年,绿瓦石柱,雕梁画栋,集中体现了闽南古建筑的传统工艺,殿前的两座报恩塔是1992年由信女李秀玲捐献的。大悲殿建于石砌台基上,为八角三层飞檐,1962年主体改用钢筋水泥,保持木构半拱作装饰用,仰视藻井,别致美观,为国内同类建筑之精华。藏经阁内藏着大量佛教典籍和文物字画,如明版《大藏经》、宋影印《碛砂藏经》、《佛说阿弥陀经》、血书《妙法莲华经》和唐代铜佛、明代铜塔、明代铜塔、明代观音施甘露像及28尊缅甸玉佛,还有现代著名书法家、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等人的墨宝。 天王殿前有放生池、荷花池、凉亭。放生池建于清光绪三十年,池内鱼翔浅底,可供游人观赏。寺后五才峰松竹苍翠,绿树兀石间有碧泉、净业洞、大虚亭、兜率陀院、阿兰若处等古迹以及大量的摩崖石刻,其中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振慧和尚题写的“佛”字,宽一丈,高一丈四尺,最为引人注目。寺内“素斋馆”的素菜,烹调考究,颇负盛名。 1925年寺内创办了国内最早的佛教学府——闽南佛学院,1937年停办时培养学僧200多人。1985年佛学院重新开学,设预科班和正科班,都为二年制,1992年起又增设了二年制研究生班。 南普陀寺 有“千年古刹之称”,位于五老峰山下,是闽南乃至全国闻名的寺院,紧临厦门大学。 南普陀寺起源 于唐代,荟集了闽南渊源流长的历史文化,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 殿、藏 经阁、左右厢房、钟鼓楼等构成的建筑群,雄伟、壮观,颇具佛教特色,更具“佛法无边 ”之威严。 寺院内设有旅游购物纪念品的专卖处,可以买到有关佛事的各种物品,每年农 历2月19日、6月19 日、9月19日,为观音诞生日,是时,寺内均举行盛大活动, 可见到众多的善男信女,手持燃香,祈求健康、财富和快乐,即使在平常时,也是人流不 断,多为国内外游人及本地的信奉者前来参拜,香火鼎盛,早以远近闻名。观光拜佛之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