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白鹿洞书院游记攻略之千年历史白鹿洞书院 |
[游记]白鹿洞书院游记攻略之千年历史白鹿洞书院 |
2008-04-20 yiqilai.com.cn |
历史文化名山——庐山,不仅山色秀美,景色宜人,更引人注目的是她有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积淀,而厚重文化的代表性建筑群则是有着千年历史的白鹿洞书院。 作为中国古代教育基地,庐山白鹿洞书院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居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在此提出的教育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准则,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重要影响。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南麓的后屏山之阳。书院傍山而建,一簇楼阁庭园尽在参天古木的掩映之中。白鹿洞最初是唐代贞元时,李渤、李涉兄弟隐居读书的地方。据传李渤在此隐居时,曾养一白鹿自娱,因此人们称李渤为“白鹿先生”,又因此地四山回合,由山麓小路进去也有数里之遥,真有点入洞之感,所以称为白鹿洞。南唐升元年间,白鹿洞正式辟为书馆,称白鹿洞学馆,亦称“庐山国学”,由李善道为洞主,掌教授,置田聚徒,成为讲学和藏书之所。“四方之士受业而归,出为用世,名绩彰显者甚众。”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赐九经。宋仁宗皇祐五年,孙琛在故址建学馆十间,称“白鹿洞之书堂”,与当时的岳麓、应天府、嵩阳并为“四大书院”。 白鹿洞书院虽为宋初所建,但不久即废。直到著名理学家朱熹重修书院之后,白鹿洞书院才扬名国内。南宋淳熙六年,朱熹知南康军。朱烹到任时,白鹿洞书院已经毁于兵燹,栋宇消落,林园荒芜,触目皆是尘封书海,网结门廊。经过朱熹的一再请求,宋孝宗终于同意重建白鹿洞书院。修葺后的白鹿洞书院,以圣礼殿为中心,组成一个错落有致、相得益彰的庞大建筑群。书院共有殿宇书堂三百六十余间,其中包括御书阁、明伦堂、宗儒词、先贤祠、忠节祠等。圣礼殿是用于学生拜谒孔子的殿堂,门上方两块匾额写有“学达性天”、“万世师表”的字样。朱熹不仅重修了白鹿洞书院,而且还建立了严格的书院规章制度。 《白鹿洞书院教条》不但体现了朱熹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一套儒家经典为基础的教育思想,而且成为南宋以后中国封建社会七百年书院办学的样式,也是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 朱熹在白鹿洞书院还广邀国内著名学者前来讲学,学术空气相当活跃。宋淳熙二年,朱烹与陆九渊二人由于学术观点不同,曾在地处江西铅山县境内的鹅湖发生过激烈的论辩。但是朱熹并不因此而持有门户之见,邀请陆九渊前来白鹿洞书院讲学。陆九渊讲的是《论语》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深受白鹿洞书院师生们的欢迎,有些学生甚至被陆九渊精湛、透辟的说讲感动得落泪。为此,朱烹特意把陆九渊所讲内容刻石立于院门。这不仅首开书院“讲会”制度的先河,为不同学派同在一个书院讲学树立了范例,在中国儒学史上也一直被传为佳话。自朱熹之后,白鹿洞书院“一时文风士习之盛济济焉,彬彬焉”它与岳麓书院一样,成为宋代传习理学的重要基地。 元代末年,白鹿洞书院被毁于战火,一直到明代的正统元年才修复,以后又有所扩修。 绿树四合的书院,雅,静,清。“雅”在其每一个角落充满文化气息,“静”在其身处幽林无市井之喧闹,“清”在其纤尘不染,连空气都渗透着一丝丝甜味。 书院门外,景色宜人。一条溪水如飘带逶迤而来。桥下有巨石,叫枕流石。石上刻着的“枕流”二字正是朱熹的手书。 徜徉在白鹿洞,白鹿洞美在其景。重重楼阁和郁郁山林融为一体,感觉到朗朗书声与淙淙泉声汇为一曲。一步一景,真的是美不胜收。。。
|
转自:http://www.yiqilai.com.cn/bin/view/travel/%E7%99%BD%E9%B9%BF%E6%B4%9E%E4%B9%A6%E9%99%A2%E6%B8%B8%E8%AE%B0%E6%94%BB%E7%95%A5%E4%B35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