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幽幽古巷铸千秋━━福州市古街“三坊七巷“游记 星河悠悠 发表在走遍中国华声论坛 http://bbs.voc.com.cn  距福州林则徐纪念馆100米远,著名的福州古街古民居“三坊七巷”隐约可见。我沿着人行道迅速向前迈进,在车水马龙的十字路口西侧的人行道旁,竖立着一块两米见方的标志碑,上面镌刻着“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筑群”。人们从制作精湛的这块石碑,或许可以感觉到当地政府对“三坊七巷”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 据有关资料记载,“三坊七巷”总占地面积约600亩,在福州鼓楼区南后街。据说是从晋代开始,以后逐渐形成一条不很开阔的古街。自北到南,西侧有衣锦仿、文如坊、光禄坊;东侧有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称“三坊七巷。坊巷之间多有历史名人故居,且亦多为明清时代的古建筑,极富有时代的印记和地方特色。有国内知名建筑专家指出,三坊七巷是中国古代城市中里坊制典型代表之一,是中国南方保护的较完备的古街区之一,是中国古代南方的建筑工艺博物馆。在历史上,这儿居住着不少历史名人,是他们高度的文化素质和能工巧匠的结合才产生这种城市艺术精品, 由十字路口向北,一条约8米宽的街区一眼望不到头。虽然道路早已硬化,街道两旁的店铺与民宅也与普通的旧城差不多,看不出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多转几下就会发现,这里南方明清古建筑群相互毗邻,通向主街的坊巷都有明显的牌楼标志,且总体上保护完好,由此可以瞥见当年这里一定是商贾云集,一片繁华景象。 我好奇地走进巷内的一户古建筑大院,只见一位年过八旬的老太太正借着昏暗的散射光线,在过道边支起的煤球炉旁准备着中午的饭菜。我趋前向她了解大院内居民居住地情况。老人向我坦言,她老伴已过世,儿孙辈也已于多年前先后搬出去住了,留下她一人在这里厮守余年。由于她从小就生长在这里,出门不用登楼,邻里也熟悉,搬出去反而不习惯。老人还告诉我,现在院内还居住着9户居民呢。 我谢过老人,穿过过道走进前厅天井。冬日的阳光已洒向天井,院内光线明亮,天井里摆放的盆花郁郁葱葱,一些住户的衣服、被褥也晾晒在天井里。我猛然感觉到,千百年来,“三坊七巷”一代又一代的原住民不也如今人一样,在这里休养生息、繁衍子孙,来去匆匆地演绎着人生的悲喜剧,谱写着闽文化的千秋历史么! 从天井向院内望去,古建筑前厅、中厅和后厅纵深有二、三十米,木结构建筑仍完好如初,室内外空间中的程式雕饰构件、线条,如窗花、隔扇、轩廊卷棚雕花、托架、斗拱、额枋、青石柱础等,用料考究、雕工精湛,充分显示古时福州工匠巧夺天工的工艺技术。但由于人们居住需要,宽大的厅堂已被住户们用砖墙或木板分隔成一间间房间,只留下约1米多宽的过道让人们通行,类似情况在其他大院也比比皆是,古建筑的保护工作显得有些非驴非马。这的确是一个两难的话题。让“三坊七巷”的庞大住户群搬出去,当地政府一时无法承受;而留下住户,木结构建筑的消防和住户非法改建问题又十分突出,古建筑的保护工作十分严峻。 只有置身于坊巷的石板路面,仰望路两边高大的院墙和一小片湛蓝的天空,我才感到自己正与幽深的古巷亲密接触,这种古朴美妙宁静的感觉将永远定格在我记忆的深处。穿行在“三坊七巷”,迎面碰见的人以老人居多。想想也是,“三坊七巷”有如被高楼大厦包围的孤岛,在这个浮躁、虚荣、攀比、享乐的年代,除非无奈,有几个年轻人甘愿幽居在这古老、封闭、狭窄、没有煤气和抽水马桶的空间呢! 我走出南后街,拾级迈上车水马龙、高楼林立的杨桥路人行天桥,回首俯视“三坊七巷”低矮的古民居,这里的确像是个另类。我也在怀疑,这片承载着南方都市厚重历史的古巷,面对现代化的洪流,它还能坚如磐石,岿然屹立么?但愿福州是个多元、包容的都市,永远给“三坊七巷”以生存的空间,不妨把它作为福州历史的盆景,让后人去开启思古的幽情吧!  没有历史的城市是不值得称道的。“三坊七巷”的明清古建筑是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  南后街的商店只经营与古街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