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福建海岸行(宁德段之三) |
[游记]福建海岸行(宁德段之三) |
2008-05-22 blogcn.com |
2004.05.16 (星期日) 小雨转大雨 天刚朦朦亮,我们从沙埕码头搭乘“下南”老乡的小渡船前往虎头鼻和位于澳口另一侧的福建头勘查真正的福建大陆海岸线最北端。 渡船在虎头鼻尖的一个简易码头靠了岸,小山坡上有几户浙江村民在简易工棚内加工海带。村民介绍说:脚下的土地应该还属于福建,历史以来,省界划线一直不是很规则,两地村民的田地、房屋一直颇有交互,但不管是福建的沙埕还是浙江的沙岭,大家都是下南人,祖先都来自闽南。近年来,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浙江人陆续移居到虎头鼻,设立了沙岭新村。 正在工棚内劳动的沙岭新村支书对周边陆地及海域的划界情况十分清楚,领着我们到了海边的一处土地庙旁说,庙的南侧就是福建的地界,也就是福建大陆海岸线的起点。我用GPS定下具有重要地理意义的水线与省界交汇点:北纬27度口口.口口口分,东经120度口口.口口分。 随后,我们的渡船又掉头开往地图上标着“福建头”的南镇,GPS读数为北纬27度口口.口口分,东经口口.口口分分的端点事实上只是福建大陆海岸线的最东点,比非严格意义上的福建头。 从沙埕由陆路经福鼎到达三沙,走了半天时间,终于赶上了12:00开航前往大嵛山的班船。 三沙镇地处闽东沿海突出部,陆地面积口口.6平方公里,主要居民点沿海岸线分布,民居多依山面海而建。三沙镇海岸线长35公里,依次有一澳、二澳、三澳、四澳和东澳、西澳等口口个可停泊船只的澳口,其中自然地理条件最好的是古镇港。三沙曾以天然渔港被孙中山先生列入《建国方略》,现为福建省主要的渔业生产基地和对台贸易港口。在渡船码头所在的五澳港,我们看到别具一格的三沙籍渔船成排地靠泊在一起,渔船尾部绘以大幅海鸥线描,两侧各竖一杆旗杆,国旗与印着“一帆风顺、满载而归”吉祥语的黄旗并列飘扬。 三沙人的先辈大多数是来自闽南的渔民,这里依然通行闽南话。 明朝建立后,军队驻防采用卫所制,凡属要害之地,系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每一卫下分五个千户所,每个千户所又分十个百户所。洪武二十年(1387),江夏侯周德兴奉明太祖之命入闽防倭,在福建沿海建筑海上十六城,其中有四个卫城,分别是福宁卫、镇东卫、平海卫和镇海卫,以及大金、定海、梅花、万安、莆禧、崇武、福全、高浦、金门、六鳌、铜山、玄钟十二个千户所城。此外,分属诸卫的口口个巡检司中也建造了口口座城堡。在海上,周德兴于福宁州的烽火岛、兴化府的南日岛、泉州府的浯屿分别设立三个水寨,连同其后在景泰年间增设的福州水埕、漳州铜山水寨合称五澳。 三沙港与福瑶列岛之间,就是烽火岛,由于找不到更详细的资料,我只能在渡船经过时,瞪大眼睛,试图寻找这个六百多年前曾是战船兵卒云集的水寨或许留下的点滴遗迹,然后眼巴巴地望着它逐渐远去。 不知道为什么,几乎同在一条纬度线并相隔不远的三沙、烽火门和福瑶列岛三地,前二者属于霞浦县,而福瑶列岛则属于福鼎市。
|
转自:http://toby007.blogcn.com/diary,207352494.shtml380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