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崇武古城自助游攻略崇武古城旅游指南 |
[游记]崇武古城自助游攻略崇武古城旅游指南 |
2008-07-22 uutuu.com |
崇武位于福建的东南部、台湾海峡边的古代所城。明代,为防倭寇侵袭设置驻军所城,命名崇武。顾名思义,古城的名称包涵着崇尚武力的古风。古城内皆为石材建筑,临海之处的城墙高耸坚固。由于此行的目标是寻访惠安女,我们并无计划在古城逗留,于是即刻寻找前往大岞的班车.由于出门的时候将打印的攻略遗忘在家里,后面的旅程似乎未卜.好在这几年在外行走习惯了,也还喜欢未来的旅途中充满着未知. 生活在深圳多年,大海的气息是熟悉的。台风“龙王”已渐渐逼近,空气中海的腥味儿浓重,夹杂着凉意.这里的车站很奇怪,没有发现停车场,围绕着车站的大楼转了一圈也没发现售票的窗口。到是见到一些通往邻镇的班车停靠在马路边上,围着红色、兰色头巾的妇女在四处拉客。在后来我才了解到不同地方的惠安女的服饰和头巾有明显的区别,而头巾的颜色使得她们很容易地便区分开来。打听以后知道去大砟无需坐班车,不远的集市的门口有大量的“嘟嘟车”前往,车费只需每人一远。习惯了去往边缘之地的我对这种用拖拉机改装的交通工具自是非常的熟悉,麻利地上车,我们四条汉子连同硕大的包囊占据了绝大部分空间。车如其名,嘟嘟地开动数十米后停下,上来了一位惠安妇女,坐在了对面“少爷”的旁边。少妇二十五、六的样子,脸白、娃娃样儿,黄色的塑料小梳扎着后挽的发笈,戴着黑色起白点的头巾,看得出来头巾下有小巧的托架支撑而使得头巾的形状很伏帖。着短小紧身的白色滚边对襟上衣,腰身收到胯上一掌的位置,恰到好处。白色的内衣扎入到宽大的黑色大裤内,遮住肚脐.腰缠打造精致的银链,脚上趿着一双有些破烂的塑料拖鞋。车开动以后,少妇便把左脚自然地抬起放到小凳上,手似乎也在脚上摸索着什么。许是害羞,她没有正视我的目光,始终看着车外。我能感觉她警惕的余光便没有举起相机拍照。她的则面是漂亮的,随风飘飞的刘海穿过头巾.微颔的嘴角虽看不出笑意,却是十分有分寸地表达出含蓄的内敛。惠安女,我曾经无数次想象你的样子,而此刻你就这样真实的,在我没有准备的时候出现在我面前。原来洗尽铅华的真实那便是你,那无数的只是别人的想象,乃至是虚幻的寄托。 舒婷描写过你: 在这几年的游历中我感受到:劳作是没有义务去唤醒普遍忧伤的,你知足地在为你和你的家庭忙碌.因为你真实我想我便有了信心去发现。在随后的几天拍摄中,我明白了舒婷所描写的一些含义,美的定义在快门的瞬间有了一些变化。很快到达鱼村码头,车把士指着路边的招牌说:"你们到了!" 我有些纳闷,他如何能知道我们在哪里打尖落脚?下车,看到路边巨大的石材堆上竖着一块“泉州摄影家协会惠安艺术创作基地”的招牌,想是那老汉拉过很多我等装束的同类。绕过石堆既是客栈,3层带院的小楼,4米多的层高让人感觉舒服。院子的水池边有位惠安女在忙碌着,腰身后的银链随着身体的起伏而晃动,仿佛在吃力地洗着什么东西。小楼的正面铺红色瓷砖,让人感觉有些乡气。看到门楣上挂着的“红砖仔饭店”招牌却顿时产生一种感觉:仿佛这一份亲切溶入到这乡气之中。厅里的墙上挂着影友的摄影作品和一些名人的合影留念照片。 “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俗语中的惠安女服饰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历史悠久。在黄斗笠,花头巾,短上衣,银腰带,大筒裤所产生的视觉冲击下,人们的联想便不经意地靠近古老。同为汉民族的女性却有着奇装异服的打扮,不得不使人产生神秘的向往,以致于形成一种陌生文化的错觉。随着近代中国的多次革命,汉民族传统服装便被革得无影无踪。在这种民族文化的泯灭的过程中,惠安的服饰文化也在变迁。洋装初行之时,她们的打扮和普通汉族妇女没什么两样,变斜襟为对襟。到了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全惠安地区的中青年集中起来妇女修建惠女水库。日晒雨淋,她们戴起了斗笠、围起了头巾。水库建好以后,斗笠和头巾却再也脱不下来了,一时间竟然风行起来。头巾和斗笠经过改良,增加了一些装饰的玩意,便不仅仅是遮风挡雨的工具。惠安女是喜爱头巾和斗笠的,有些年轻的妇女积攒了多达上百条头巾。如果戴了漂亮的新斗笠,遇见下雨还得另外撑把雨伞。头巾我是喜欢的,近几年去到边远地带,总是要买头巾带回的.把它装裱起来挂在墙上以做纪念.也许等到寻找到我的她的那一天,我便有了一个系列,送给她必会喜欢的.惠安女的头巾是朴素的,不是那重彩飞金千丝万缕的精美织绣,有的只是细碎的花儿和图案。我发现从头巾也许最能体现这一族群的普遍性格。她们着纯色的衣裤不见杂色,那含蓄的美丽心思便用在那头巾上。由于深知羞俏的门道,便用小小的发卡扣住头巾,只是勾勒出瓜子脸的模样儿而绝不喧宾夺主。头巾的花样虽然繁多但还总是脱离不了那碎花点点的模式。她们是不怕重复的,戴一样头巾的女人常常会走在一起,扎成一堆,形成群体的夺目效应。当我的眼前出现一片红、一片蓝的时候,我想起一首歌曲中描绘的花瓣雨,莫不是这花瓣的雨都飘落到她们的头巾上?银腰带的出现大致在六十年代,据说是从厦门一带流传过来。为男人送给女人的重要聘礼。腰带一般七股,随着普遍经济状况的变化,重量标准有所不同,现在的标准是三斤。伴随着银腰带的出现,短小的“节约衫”流行起来,小衣衫出现的由来有几个不同的说法,我觉得最为合理的解释是惠安妇女为了让漂亮的腰带显露出来便将上衣缩短,以致于露出肚脐。这在保守的汉族服饰里有这样的奇特装束实为罕见,不得不佩服那第一个敢穿小衣衫出来的女子。惠安女喜结伴行走,也许便是那相约的一群,约好了择日同穿,其他则争相效仿?惠安女对裤子和鞋则是美什么讲究,宽大的裤子方便劳动。在平时就是赶墟也趿拉着双塑料拖鞋,而海边作业的时候则换上各种颜色的中腰雨靴。大岞的妇女穿着淡雅显得精致,喜围浅兰花巾,而小岞人则喜大红大绿,围红色碎花头巾。与我预料的一样,惠安二十五岁以下的女子已经少有这样的穿着打扮。村里的年轻人都认为这样的服饰太土、太丑,穿出去见不了人。目前,在惠安仍保持传统穿着的惠安女也只在大岞和小岞出现,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独特服饰也将在生活中逐渐消失。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下,民俗文化的传播极其偶然。在这个对美丽向往的女子族群里,她们在偶然的机会中发现了美,时至今日仍在顽强地坚守它,这在今天看来是多么的难得。勤劳与忍耐是惠安女的美德,在这特具忍耐力族群里,孕育出了一些奇特的风俗。旧时的惠安女“长住娘家”或称“不落夫家”,指的是结婚三天后新娘既返回娘家居住,此后,每年中只有逢年过节或农忙时节才回夫家住一两夜,天亮前必须离开,直至妇女生下头胎后方可正式入住夫家。分居时间长的达一二十年,这种婚俗无疑是残忍的。有的说这是来自母系社会的残留意识;也有说这是一种中原文化和古闽越文化结合而表现出来的妥协。有种生育之说却是比较有趣。汉民族也许是世界上最重视传宗接代的民族之一。对于普通人来说没有三妻四妾的财力,弄清楚自己的女人能否生育变得至关重要。等到生孩子以后再入家门则可以确保女人的生育能力,而结婚五六年后仍然没有生育的话,夫家则可另外选择。这种婚俗对于妇女的命运存在着极大的风险,她们严守贞操,在禁锢的教育下逃避,甚至敌视性的交往。所以有些人怀疑此与母系社会意思相关不无道理,毕竟母系社会对妇女的性是纵容的。“不落夫家”的婚俗由来莫衷一是,庆幸的是现在早已不存在了。 短短的数天旅程,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惠安女的勤劳。也许她们认定了自己是侍奉大海的女人,大海给了她们丰富的回报,于是她们便心满意足、无怨无悔。在村里,看到的都是女人在忙活。抬石挑沙,锯木织网。惠安的男人为什么让自己的女人承受如此繁重的体力劳动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登上了捕鱼的大船。在与渔民聊天的过程中了解到,惠安的男人们也是辛苦的。他们把女人留在了家里,把出海的风险自己承担。在这里并没有严格的女人捕能上船的风俗。前几年渔业收入丰厚家里的楼房都新修了,近年捕鱼成本上升,捕获到的鱼也少,收入锐减。闲时在家,他们也没有惠安女的做活技术。即便是女人也觉得要男人帮手做活也是件丢脸的事情。渔民们对政府近些年不太支持渔业发展而大力扶植石雕工厂颇有怨言,也有很多渔民选择外出打工谋生。 |
转自:http://www.uutuu.com/dest/article/detail/72893941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