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泉州印象:梦里不知身是客 泉州印象:梦里不知身是客 |
[游记]泉州印象:梦里不知身是客 泉州印象:梦里不知身是客 |
2007-07-18 cnhubei.com |
走在泉州的老街上,有一种很温暖的感觉,刺桐花开得繁盛,两旁齐整的橘红色的砖房闪耀着明艳的光,有银发白须的老人坐在门口晒着南国的暖阳。跟那些现代城市冰冷的肌肤完全不同,这让我对这座城市产生了最初的好感。 来归:梦里不知身是客 泉州是一座属于客人的城市,那些橘红色的骑楼已经泄漏了关于这个城市的过去。穿行在古老的民居当中,不少楼房的红墙上都镶嵌着诸如“江夏衍派” “九牧传芳”之类的牌匾。这些似曾相识的地名,让我颇有几分困惑。旁边的导游小林告诉了我这些牌匾后面的深意。今天的泉州城不少人祖上都是西晋永嘉之乱中南迁的中原人,古书上曾有记载,“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虽然千年以降,他们早已经是这个城市的主人,但是他们依然保留着从中原带来的某些生活习性,还有他们不变的姓氏。而那些镌刻在红房子上的文字正是他们的郡望之所。 老房子精雕细刻非常精美,虽然岁月轮回,但是那些细节依然动人。由于语言沟通不是很通畅,我没能跟这些屋里的老人们好好聊聊他们的过去。但听小林说,这些房屋当年都是那些贵族和望族所有的,但很多也是数易其主了,那些房子的主人已经不在是那些牌匾的主人了。所谓“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正是今天泉州古居的真实情境了。 虽然那些牌匾已经失去了承载一段信史的作用,但是每一个懂得南音的人,依然承担着这样一个身分认同的作用。因为这种独具特色的乐曲正是源于当年南来的中原人的行囊,是当年中原宫廷音乐和闽南音乐的一种衍生。入夜时分,我在独自去逛夜市的时候,在泉州文化馆边上看到了唱南音的台子。台上有人横弹琵琶,有人竖拿洞箫,曲调悠扬婉转,在泉州并不很明亮的夜晚颇有几分缠绵的意味。因为语言上的障碍,曲子的内容我很难听懂,但要一小壶茶,一个人闭上眼睛去感受,从那些咿咿呀呀当中也能够听出一些心潮彭湃来。 但后来听小林说,现在主动去听和学南音的年轻人并不太多了。当年的客人早已经成了城市的主人,也许他们也再不需要那些曾经的身份证明了。 小憩:世界的驿站 真正走进了泉州的老房子,你才会知道泉州的味道绝对不仅仅是单纯古朴的魏晋之风。红房子内花厅、花园、客房、卧室的安排完全显示着中国封建社会非常传统的主次尊卑思想,但在那些细节处,你能看到宫廷式的红砖拼贴和大石圆柱风格,与古罗马的红砖建筑和阿拉伯装饰颇有几分相似。我想,这跟泉州当年作为世界第一大港的辉煌经历是分不开的。当年马可波罗曾盛赞这里的繁华。正是海运的发达,使泉州成为世界的驿站,无数国家的人来到这个城市小憩,同时留下了他们的文化印记,并深深影响着当时每一个泉州人和他们子孙后代的生活。 当然,在泉州最能感受到那种文化交融的无疑是形形色色的宗教寺庙。早就听说泉州城就是个宗教博物馆,但实际情况还是超出了我的想象。就在我住的小旅舍附近小小的区域里面,就有元妙观,承天寺,铜佛寺,妈祖庙和关帝庙。这些宗教场所跟四周的市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没有其他城市的那种局促和突兀,而且已经成为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偶像们异常平静地共享着凡人们的生活和敬意,这是泉州的胸怀。 去泉州是不能不去开元寺的。这里的东西双塔早已经是泉州的城市标志了。在闽南,开元寺已经是非常大的佛教寺庙了。在古朴异常的大殿前,两排千年古树枝繁叶茂,已经是十多个世纪的碧绿了。大殿上香火鼎盛,香客云集,一株菩提树端立在大殿后,无语听经。有一个信徒在众人的注视当中磕着长头,他背上的行囊很小,脚上的茧却很厚。听旁边的一个游客说,前一天已经在清源山的寺庙里见过这个信徒了,也是旁若无人,一路长拜。也许每个寺院都是他的一个驿站,同时也是毫无差异的精神家园。在开元寺里,还留有当年各个宗教互相渗透的痕迹,大殿基座上有精美的狮身人面像浮雕,据导游说,这应该是最经典的印度教的图案,这也证明泉州也是印度教和印度教徒的一个驿站。 中国保存最早的一座清真寺也在泉州城内涂门街上。寺庙依然是传统的伊斯兰风格,但明显感觉到收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寺很小,却很安静,一道门便把喧闹尘世挡在了外面。最主要的建筑礼拜堂,已经是一片废墟了,青青草地上几根柱子孤零零地立着,颇有几分苍凉。我们去的时候,正有信徒虔诚地做着礼拜,我们不敢打扰,礼貌地离开了。而在城边的灵山上,还有伊斯兰教圣墓气势恢弘,这里长眠着穆罕默德的两位弟子,他们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传教,不想这里便成为了他们最后的驿站。 随意地走在泉州的大街上,依然可以看到不少的外国人,他们中的不少都是寻着家族的先辈的足迹,来这里找寻某段曾经只存在于口头描述的家族史。而我总是在猜测他们当中的某一个便是马可波罗的后人。 离开:海外遍开刺桐花 泉州大学在国内并无多大名气,我在傍晚去逛了一会,校园也颇为普通,但学校里的留学生非常多,大多来自于东南亚、日本等地,他们的穿着打扮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了这所大学最惹眼的景观。后来听小林说,这些留学生基本都是当地泉州人后裔,当年他们的前辈随着各国的商船离开家乡,足迹遍及台湾、东南亚、日本以及欧美等地,并在异国他乡繁衍生息了。他们今天回到泉州留学,其实也是一种寻根,也许是为了完成祖辈的某种夙愿。 泉州人离开华夏的时候,同时也带走了他们的那些信仰,尤其是妈祖文化。今天在台湾、新加坡的很多寺庙宫观,不少都是泉州人当年带去的,它们现在都奉泉州的寺庙为祖庭。据小林介绍,经常会有海外的华裔回到泉州,到祖庭上香,舞龙舞狮,热闹非常,那时候往往便是一家一姓的节日了。小林说的绘声绘色,但可惜我们去的时候并没有遇到这样的喜庆场面。 准备离开泉州的时候,抽了些时间买些纪念品。商业区里有不少卖东南亚特产的店铺。一聊起来,发现他们家大多有亲戚生活在东南亚地区,货物都是直接从海外发过来的,省去了很多的麻烦。一个老板告诉我,其实今天的泉州有很多传统的东西也都逐渐淡了,反而是那些早就已经离开了人,还保留着他们最原汁原味的泉州生活,就彷佛当年那些南下的中原客人们保留了早已经失传的中原文化一样。 |
转自:http://travel.cnhubei.com/news/news_detail.asp?nid=302124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