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南安蔡氏古民居游记 |
[游记]南安蔡氏古民居游记 |
2008-01-12 sina.com.cn |
大中小 位于泉州南安官桥的蔡氏古建筑群是福建红砖民居最为靓丽奇特的一处代表。2003年5月在从闽南科技学院返回福州途中,我有幸身临其境,亲身感受了这座五光十色的闽南红砖厝。 蔡宅的建造者蔡资深,又名浅,是清朝光绪年间著名的旅菲华侨。蔡浅一贯热心公益事业,捐资办学教,修桥造路,特别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晋江、安溪、南安发生水灾,他捐金万两赈济灾民,被朝庭诰封为“资政大夫”,其妻为“二品夫人”。 蔡资深是个经商奇才,在菲律宾不断扩大经营规模,迅速累积起巨大的财富。不过,蔡浅虽然是成功的商人,满脑子却是儒家思想,认为“久远之业,商不如农”。他把大量财富转移到国内,在故乡起建众多大厝,广购荒地,组织兄弟子侄大力垦植。巨大的商业财富,是蔡宅得以成批建造的经济基础,高贵的社会地位,是其建筑规格与等级超越一般的制度依托。据导游介绍,蔡氏古民居形成东大西小的格局,是因为该地地形为琵琶穴,因此要建成一个琵琶形的村落。风水先生说:“在琵琶穴建房子,只要不断发出敲打石头的声音,就会财源滚滚。”而蔡氏房屋建了40多年,凿石声声,生意也越来越红火。 据说,当时在这里可以时常听到一种白银叮叮当当如琵琶的音乐源远而来,于是他们便开始大兴土木,兴建蔡氏华宅。之后在长达40余年的建筑中,凿石声声,犹如乐师拨动琵琶乐弦,又如白银发出叮当的响声,故海外生意更红火,钱越挣越多,宅第越建越漂亮,构成了此处不可多得的风景。 蔡氏古民居属于典型的闽南皇宫起大厝,一般面阔为五开间,两进或三进,有的左右带两排护厝。一律青石墙脚、红砖墙身,还有红瓦顶和燕尾脊。所谓皇宫起,就是皇宫体的民居建筑。闽南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说:闽王王审知的皇后黄惠姑是泉州人,每到连绵阴雨天气,往往伤心落泪,闽王问她为什么。皇后说她想起了娘家房屋破漏,不能阻挡风雨。闽王当即说:“赐你一府皇宫起。”圣旨传到泉州,民众误以为泉州一府都可以建皇宫式建筑,喜出望外,遂大兴土木,泉州所辖惠安、晋江、南安各县纷纷仿效。有人密告闽王,说泉州人到处建皇宫,准备谋反。闽王想起是圣旨有误,连忙下旨停建,可是泉州晋江一带的房屋都已经建好,只好算了,圣旨传到南安地界时,南安的屋顶仅砌了三槽筒瓦,奉令即停。这样,南安县皇宫起大厝便保留下一个鲜明的特色,屋顶仅在两边砌三槽筒瓦。这故事不一定可靠,却生动解释了南安皇宫起建筑与泉州晋江的不同。筒瓦里装的是土,很厚实,可以踩在上面修漏,在多台风的闽南,屋顶还是结实好。 现存的蔡氏古民居较为完整的宅第共16座,建筑多为穿斗式结构,硬山或卷棚屋顶。前后座之间铺宽10多米的石埕,山墙之间有两米宽的防火通道。单体建筑多为三进或二进五开间的布局,轴线取南偏西5度,夏季南面日晒不入室内,冬季北风被后墙挡住,为闽南地区民居的最佳朝向。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座座屋脊高翘,雕梁画栋,门前墙砖浮雕,立体感强,窗棱镌花刻鸟,装饰巧妙华丽,门墙厅壁书画点缀,别有一番情趣,篆隶行楷,各具韵味,留下较多当时名流的书画。随处可见的木雕、泥塑、砖雕及石雕,工艺精美,多数采用透、浮、平雕等手法。雕琢内容丰富多彩,有禽兽、花鸟、鱼虫、山水人物,图案古博。古民居精美的雕饰,不仅集中表现了闽南成熟的雕塑艺术,而且反映了受印度佛教、伊斯兰教及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筑艺术的影响,被誉为“闽南建筑的大观园”。 据导游介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综合研究”项目协调员迪安博士及有关官员曾在考察蔡浅故居后,建议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使这一建筑群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占地约百亩,建有13幢住宅,按照古制下厅比正厅踏步落4寸,而天井要比正厅踏步落8寸。房间以东大房为尊,体现中国传统中的“长幼有序”的原则。另外,宫式大厝的大门两侧另有两扇偏门,又称“角门”,一般规格为2.3尺×7.2尺,远远小于大门,主人家的佣人只能由此出入,体现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的建筑风格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宫式大厝建筑群内的民居皆雕梁画栋,浮雕饰墙,镌花鸟于窗棂栏干,书字画于门墙厅壁,内容有人物故事、山水花鸟、凤凰麒麟、水浪奇石等。这些艺术佳作大多技法圆熟,线条细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它们不仅集中体现了闽南地区成熟高超的雕、饰、画艺术,而且汲取了南洋文化、东西文化和西方建筑风格的精华,实为中西合璧之精品。另外,建筑群内名人雅士的墨迹于门墙、厅壁上随处可见,内容丰富多样。体现出大厝主人较高的文化品味和崇尚风雅的心理。 每户的正门甚是堂皇,左右门墙都是石做的浮雕,浮雕四周围刻了很多装饰,虽然细部因人为的破坏有所残缺,但仍可看出做工的精细。我踱进西端最大的一座民居,这是建筑群中唯一东西朝向的建筑,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了。宅内厅堂墙上的装饰,历经风雨沧桑,已经显得斑驳。步入厅堂,我发现地面铺设的也是细腻的陶砖,而且拼铺成规则的花状图案。我靠着长椅坐了下来,细细观望上下左右,厅堂上的摆设依然是古香古色。听导游介绍,当年的材料全部都从南洋海运回来的。 蔡氏古民居的大门额书“莆阳世胄”,大堂与侧屋屋脊两端各有龙吻一对,立面水车堵的泥塑彩绘,门廊的木雕石刻,琳琅满目,形态逼真。门厅与正厅肃穆庄严,但凡于紧要处装饰,却一点不肯含糊,镌刻了花鸟麒麟、唐宋绝句等等。西护厝花厅已倒塌,惟余一道嵌有镂空石雕窗花的隔墙。窗以青石为棂,作藤萝花鸟附竹之状,雕艺极其精湛。走到这里,导游讲了一个“银粉换石粉”的故事:当时石雕请的是最好的惠安师傅,负责现场施工的管家看到石匠敲打了半天也没掉下多少石粉,以为他们在磨洋工,便对师傅说:“我用银粉换你们的石粉好吗?你们打下来多少两石粉,我付给你们多少两银粉。”石匠很生气,说:“你就是用金粉换我们的石粉也不够工钱。”正好蔡资深经过这里,忙批评管家,让石匠们尽管慢慢精雕细刻,工钱不是问题。 德棣厝、德梯厝、德典厝、德恩厝、德昆厝、世用厝、世双厝、世祐厝、世切厝……这些名字散发出一股温柔敦厚的气息。“德”是蔡资深兄弟的排行,“世”是他儿子辈的排行。如同所有的名字代表了一种血缘亲近性,蔡氏各幢大厝在建筑格局上也体现了近亲特征,看上去都大同小异。那都是极平常的闽南大厝,如果你沿中轴线走进去,依次出现的,无非是精雕细琢的门楼,较小的下厅,铺着青石板的天井,宽敞的顶厅和后轩。两侧是对称排列的下房、厢房、大房和后房。顶厅的神龛位是供祖先的,其余的房屋,则按长幼尊卑的序次各就各位。一个家族在里面生老病死,扶持互助或争吵不息。事实上,你不必走过所有的房屋,被传统礼制严格控制的日常生活也是大同小异的。 世双厝是蔡浅次子蔡世双所建的房子。牌匾旁边有一扇石窗,石窗上雕刻着花鸟虫鱼,栩栩如生。大厅中间正上方挂着一幅蔡浅大的画像。整座大厝就给人一种清幽、整洁的感觉。地方虽大,可被勤快的老人和他的儿孙们打扫得干干净净。天井两侧种植着几盆花卉,一阵风吹来,淡淡的花香泌人心脾。天井西侧搁置着一个八角的大水缸,水缸的每侧都雕刻着一幅精致的图画。蔡老说水缸主要是贮水防火,平常的时候可以养养金鱼。 蔡氏古民居群抱残守缺,独立于都市的喧哗之外,在一方宁静中呈现出朴素的景致。它不但反映出悠久历史所留下的广博深邃的文化底蕴,而且还折射出当地人的勤劳和智慧。但也让我们对大厝的保护表现出了很大的忧虑:“现在大厝一些房子破败得很厉害,而且也未进行妥善地修理,如果时间再久一些,这些珍贵的古物,可能会坍塌,到时损失可就大了。”看来,合理保护和利用蔡氏古厝的相关规定需要尽快出台,以便我们能更合理利用和保护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让它继续在泉州大地上绽放光芒。 文章引用自: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5f116e0100037d.html161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