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开发不好引来一些口水 闽清宏琳厝开发“乱象丛生” 闽清县有一个200多年历史的古民居,叫宏琳厝,占地面积1.78万平方米,深宅广厦,据说全国最大。几年前,曾慕名去了一次,不禁为其规模浩大,气势恢宏所倾倒。日前,再度到宏琳厝寻古探幽,却对其“开发”的现状生出不少遗憾。 烟囱林立 新街抢眼 “柯峰似银屏护背,演水如玉带环腰”。宏琳厝坐西朝东,背靠柯洋峰,面朝梅溪水。站在宏琳厝大门口朝东远望,只见山峦层叠,渐次高去,宛如天梯,让人心旷神怡。据说,为了找这块风水宝地,主人请了风水先生在家吃住了三年多才终成正果。 但眼前的这块风水宝地已经风光不再。就在宏琳厝大门口数百米处的山麓,四五家砖厂横陈眼前,烟囱冲天,霎时间,将忙里偷闲、寻找青山绿水的都市人,逼回到工业污染的现实。 古厝前原来是一大片耕田。据说,宏琳厝的老主人是个姓黄的大财主,田产极多。站在家门口,放眼望去,能看到的田都是他们家的,真可谓“普天之下,莫非‘黄’土”了。而现在,古厝门前的一大片耕田已大都被铺上水泥,据说古厝前要开发成一个广场。而古厝边上也正在用钢筋水泥建造一条“宏琳古街”,还有一些别墅。这些项目犹如车厢,等待着“宏琳厝”这个火车头的带动。 园中有园 “厝”中复杂 进宏琳厝要先买门票,价钱不算贵,每人18元,如果加上每人两元的导游费,也就是20元。 但进了厝之后,又有许多地方都要另外收钱:想进宏琳博物馆?交3元钱。想看小姐闺房?交3元钱。想一睹“宏琳三宝”?再交3元钱。想看宏琳奇石?还要交3元钱…… “钱虽不多,但感觉不爽。”一位游客对“园中园”重复收费感到气愤。 一位朋友告诉说,宏琳厝有房间666间,曾经有住户千余人,如今,古厝年久失修,多数居民已迁出,但仍有几十户农户还住在古厝中。这些宏琳厝的居民们,利用古民居、古家具和丰富的福州民间生活用品,于2002年在宏琳厝里开办了古家具展览馆、清代福州民居用品展览馆等,并独立收费。产权复杂,各自为政,这也是“园中园”现象存在的根本原因。 不懂装懂 导游胡诌 宏琳厝不仅是一处古建筑,更是一处风俗民情的展览馆,也可以说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这就要求导游必须具备古建筑学和民俗学等相关知识。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导游经常被游客考倒,成了“倒游”。当游客指着风火墙上的飞檐翘问导游:“这飞檐翘起什么作用的呢?”导游竟答说:“采光用的。”一位精通建筑学的游客告诉她:“这飞檐翘是金属制成的,起避雷作用。”更离谱的是,一位游客在“宏琳三宝”展室看到一个铁熨斗,问导游:“这怎么用呢?”导游说:“熨斗里只要加上开水就可以熨了。”游客大跌眼镜:“这明明是烧木炭的熨斗,怎么会是装开水的呢?”弄得那个导游十分尴尬。 电线乱搭 文物乱堆 宏琳厝到处是木头,它在210年前,也就是1795年,由闽清阪东镇新壶村黄作宾,从一个地主手中购得地皮建造的,历时28年,用去优质木材7万多根,到他的长子黄宏琳手上才终于落成,遂取名“宏琳厝”。 据说,现在,宏琳厝正在申请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是,厝里几乎看不到保护的痕迹。厝里随处可以看到蜘蛛网似的电线,不少电线已经老化破损,只要稍不小心,引起火灾,后果不堪设想。 厝里有不少文物,都是随意地堆放着,并未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一些古书已经被虫蛀得千疮百孔,但只是放在玻璃柜里,未作任何防蛀处理。 牌匾乱挂 字画乱镶 宏琳厝有不少名人字画,给宏琳厝平添了几分古香古色,其中还有不少名人轶事。 宏琳厝人黄开绳与郭沫若是好友。黄开绳向郭沫若提起宏琳厝后,郭老欣然题字“庄敬国强”相赠,并引出一段故事。 这些字都制成匾在宏琳厝的醒目位置悬挂起来,让游客在看古民居时,也听得一些名人轶事,增加宏琳厝旅游的亮点。 但是古厝中也有不少乱挂牌匾的败笔。如大厅等多处地方都悬挂着今人作品,使古民居的“古韵”被破坏。尤其是第二进大门口上挂着的黄家后辈送给前辈的崭新的“正军职”牌匾,与周围环境极不协调。此外,“宏琳三宝”展室里的一些名人古字画被镶进了充满现代感的铝合金相框里,显得不伦不类。 古厝开发 要有古意 到宏琳厝看什么?看的不仅仅是古民居建筑,也看的是200多年前的民风、民俗。而宏琳厝的开发不能背离这两个重要看点。 有关专家建议,应该先着力于对宏琳厝本身的旅游开发规划,然后再通过它带动其他旅游项目的上马,如果本末倒置,那将会使闽清古民居旅游停滞不前,甚至倒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