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明珠——平潭岛 2005-01-06 11:06:53 大中小 东海明珠——平潭岛 平潭是全国第五大岛、福建第一大岛。全县由126个岛屿组成,陆地总面积370.9平方公里,海域面积6064平方公里,主岛海坛岛251平方公里。全县辖7镇8乡、200个行政村居,其中小岛乡4个。总人口38.6万人,其中渔业人口占70,旅外侨胞7万多人。 一、平潭县情特色与自然概况 平潭作为岛县,发展的潜力优势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区位优势。平潭东濒台湾海峡,距台湾新竹仅68海里,是大陆离台湾最近的地方;西临海坛海峡,处于福州和厦门经济特区的街接带上,紧靠松下深水码头、长乐国际机场;位居福建沿海大开放地带的前沿,扼守西太平洋沿岸海上南北大通道的要冲。 二是海洋优势。平潭海域面积相当于陆地面积的20倍,海岸线长达408公里,人均海岸线长度居全省第1位,人均浅海滩涂面积居全省第3位。拥有福建三大渔场之一的闽中牛山渔场,近海养殖初具规模,海上运输业发展迅速。 三是港口优势。全县拥有众多避风条件良好的港湾和深水岸段,可建优质港口数十处,其中可建万吨位级别以上的有10多处,具备建设国际商港的条件。现有5000吨级金井港口已被辟为二类口岸,目前正在申报批准一类口岸。新建东澳一级渔港已经投入使用。 四是建材优势。岛上花岗岩储量目前已探明的约8亿立方米,石英砂储量约10亿吨,品质优异,开采方便。岛上建有年出口10万吨以上的日翔硅砂厂,全县砂石企业目前已发展到150家。 五是旅游优势。平潭沙美水净,千礁百屿,蔚为壮观。国家地理专家考证确认,平潭是个巨大的旅游资源宝库,是个天然的地学博物馆。不少景观个性鲜明,78个旅游功能中平潭就占有36个。1994年,海坛八大景区被国务院评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国家公园)。1999年3月,平潭景区以其垄断性景观列入国家申报世界自然遗产预备名单。 六是新能源优势。其中最突出的当数风能和潮汐能。平潭受海峡的影响,形成“弄堂风”,风力资源丰富,是中国风能最佳区,全县年平均风速8.4米/秒。可利用的风能区域约230平方公里。平潭海域是中国大潮差地区之一,平均潮差4.31米,全县潮夕能可供开发的有11处,总装机容量32.46万千瓦,年发电量约8.95亿千瓦时。从八十年代初开始平潭即已进行潮夕能的开发利用工作,建造了幸福洋潮汐试验电站。 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近五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把平潭送上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这些年,平潭县委、县政府着力营造创业兴岛的良好氛围,构建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全县干群形成了抓经济、创新业的合力,开创了“政通人和”的社会局面。平潭县一举甩掉了“省定贫困县”的帽子,先后荣获了“全国双拥模范县”、“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福建经济发展十佳县”、“全省水产工作先进县”等荣誉。 全县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全县综合实力从1992年的全省第58位提高到1998年的第29位,跨入全省中等发展水平行列。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6.2亿元,是“八五”期间累计投资2.6亿元的5.23倍,五年年均递增47.3。三次产业结构1994年为60.8:14.1:25.1,1999年为45.3:13.3:41.4,2000年为39:13.2:47.8,经济结构明显优化,第三产业层次和水平大幅度提高。 平潭干部群众思想进一步解放,发展思路更加明晰。先后提出了“实字当头,立足实干,以实情统一思想,以实效赢得民心,以实业推动发展”的发展思路,明确了“大做海洋文章,建设海上平潭”、“耕海牧渔、建设宝岛”的发展目标,制定了“海洋强县”、“旅游兴县”、“乡企富县”的发展措施,确立了“立足区位和资源优势,建设‘二区三走廊一基地’”的经济发展总体布局。 五年来,平潭立足优势资源,构建了特色产业基础。五年来,平潭致和实施“海洋强县”战略,实现了海洋捕捞从近海到远洋,海洋渔业从单一捕捞到综合开发两大战略性转变,重振了渔业雄风,夯固了全省水产大县地位。旅游作为平潭的新兴产业,这些年也有了较快发展。完成了“平潭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海坛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平潭国家海岛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等三大总体规划和石牌洋、王爷山、南寨山、龙凤头等四个景区的详细规划编制,并着手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前期准备工作。同时,多渠道筹措资金1.5亿元,新建旅游宾馆25家,床位增至2500个,构建了红岩山庄、金坤度假村和龙凤头海滨度假区主体框架,石牌洋、王爷山、南寨山、海岛国家森林公园等得到了初步开发。在旅游业的带动下,餐饮、交通、商贸业迅猛发展,不仅新增就业1万多人,而且宾馆、餐饮、娱乐业的两税、三费收入年均递增率都在二十个百分点以上。 平潭致力筑巢引凤,建成一批重点基础建设项目,城乡面貌明显改观。基础设施建设创下了历史之最,大规模的旧城改造使平潭脱胎换骨。城市规划区从6平方公里扩大到18.8平方公里。兴建了6座陆岛交通码头,铺设了官青线、平苏线、北江头至敖东线3条县道,改建了8条县乡道路12条重点乡村道路,铺设了进城路等12条城区水泥道路,建成了娘宫至城关的先行路,基本完成了4个小岛乡的环岛公路、接线码头和交战公路建设,建成城关第一农贸市场、建材专业市场、5个停车场和垃圾转运场。整治娘宫渡口形象,投资900万元新增2艘全回转滚装渡轮,落实了24小时全日渡运制。投资900万元完成了日供水2万吨的自来水二期扩容工程。投资7068万元建成了11万伏输变电工程。建成东澳国家一级渔港。先后拆迁各类旧危房12万平方米,改建了东大街、政府路、中埔街、福胜路、北大路等主要旧城区,新建各类商业网点和居民住宅36万平方米,促进了海滨旅游城市主体框架的基本成型,推动了房地产业以及商贸、交通、饮食、建筑业的发展,牵动固定资产投资3亿元以上,拉动了平潭经济增长3至3.5个百分点。 五年来,平潭坚持敞开岛门,有效地拓宽了对外开放领域。以岚台经贸合作为增长点,不断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台对外格局。外商投资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过程。现在,全县三资企业已从1994年的26家发展到70多家。 “麒麟出东海,明珠落平潭”。站在新世纪的起跑线上,平潭人民正以“海岛人”特有的雄浑气魄和创业精神,搏浪奋揖,开拓进取,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辉煌业绩,再展“东海明珠”的飒爽英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