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回到中国的土地上了,所有的一切恍然一梦。 在遥远的欧洲的另一端,那个悠远而古老的城市——伊斯坦布尔,已经只能在梦里追寻了。从来没有这么一个地方,在去之前几乎一无所知,到达后便说不出的喜欢,以至离别时的依依不舍,离别后的反复回味。 因为工作,在新年里领队到了土耳其。全程是土耳其、埃及八日。先到了伊斯坦布尔。 在经过了辛苦的近二十个小时的飞行后,飞机终于降落伊斯坦布尔机场。这是当地时间早晨七点多一点。团员和我都没有休息好,因为新加坡航空公司的服务非常周到、热情,每隔几小时就给我们上吃的喝的,整整一个晚上。加上新航上有很多新电影,有些团员就通宵看电影。我们在感慨新航的服务特佳的同时,也困倦不堪、睡眠不足。不过当飞机降落在伊斯坦布尔机场,再困的人也立刻打起了精神。 正当我等着客人一个个过边检时,当地机场的工作人员严肃地向我走来,解释我客人的行李不幸被转运到澳大利亚去了。经查证,一共有三户人家五件行李寄丢了。客人十分着急。他们所有的物品包括手提电脑相机盥洗用品都在行李内。由于土耳其英语颇为难懂,我急忙出去寻找接应我们的土耳其导游。在人群中我看到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正举着我名字的牌子张望,这让我宽心不少。接上头后,我知道了他叫伊里亚,普通话说绝对棒。在他的翻译、帮助之下,客人得到一个答复,在第二天或第三天,他们必然将得到他们的行李,并且得到了每人32美金的赔偿。而且,如果第二天行李没有运到的话,客人将会得到同样数额的赔偿。 耽误了一个小时,事情总算得到解决。坐上我们的旅游车,伊利亚用字正腔圆的普通话给我们介绍土耳其的概况,并向我们展示土耳其和伊斯坦布尔地图,向我们表明该国在地球上的方位和面积。 土耳其地跨亚欧两洲,位于地中海和黑海之间,面积约78万平方公里。其中亚洲部分占全国总面积的96.9,欧洲部分占3.1。首都为安卡拉,但全国经济中心为伊斯坦布尔。 ISTANBUL曾经作为横跨欧亚非三洲的东罗马帝国的首都长达1000年之久,那时它的名字叫君士坦丁堡,然后,它又成为同样强大的奥斯曼帝国的首都长达600多年,它两度成为世界超级大帝国的首都,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说起君士坦丁堡,就必须说到君士坦丁大帝,那个雄才大略、统一罗马帝国、迁都君士坦丁堡的罗马皇帝。他造就了ISTANBUL的第一次辉煌。公元324年,君士坦丁大帝从罗马迁都于此,该城逐渐成为基督教的中心。 这是伊斯坦布尔第一次作为一个横跨亚、非、欧的伟大帝国——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在这一时期,城市建设中最著名的是圣索菲亚大教堂。 第二个帝国奥斯曼帝国与中国渊源颇深。当初土耳其人居住在中亚,在中国史书上称为突厥,唐朝曾进犯过中原。唐初,在唐朝军队穷追猛赶之下,突厥人大规模西迁。几经周折,定居在黑海一带。13世纪,突厥人建立了奥斯曼帝国。1331年以后奥斯曼土耳其继续西进,占领了拜占廷在亚洲部份的领土。 公元1453年,奥斯曼苏丹迈赫迈特二世攻占了君士坦丁堡,改其名为伊斯坦布尔并定都于此。这是伊斯坦布尔第二次作为一个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的首都。这个帝国,就是奥斯曼土耳其。它一直存在了600多年直到1923年才被结束。 伊斯坦布尔是世界上唯一的跨两大洲的城市,以众多名胜古迹和伊斯兰教清真寺而闻名。市内拜占庭时期的代表建筑遗迹:圣索菲亚大教堂(据称,其圆顶是世界建筑史上最美的圆顶)。奥斯曼时期最著名建筑遗迹有:苏莱曼清真寺、蓝色清真寺等。18世纪以来,伊斯兰建筑师们受巴罗克和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影响,兴建了一批西式建筑。如托普卡帕宫博物馆、道尔马巴赫切宫博物馆等。伊斯坦布尔同时也是土文化、教育、科研中心之一,拥有著名的伊斯坦布尔大学、土耳其大学、伊斯坦布尔技术大学、海峡大学等高等学府。 我们一边听,一边在车上贪婪地看着路边的一切:各种各样的名牌车、写着看不懂字母的招牌、高高低低的房屋并想了解屋里的一切、路边的行人和他们的服饰。这儿的建筑都不太高,后来听说是土耳其每隔一百年就会有一次大地震,所以不允许造高楼房的缘故。也许是阴天的缘故,房屋和城市给人的感觉总是灰暗的、阴郁的。 这时也是土耳其的冬天。 我们的车子一直在海边行驶,进了城,海水也跟着进了城。所有的房子都修在海水的两边的山坡上,层层叠叠,密密麻麻,面向大海。这里很象山城重庆,车子一会儿高一会儿低,城市就是建立在山上,海水穿城而过,把城市分成两边。沿途上我们看到很多形状相似的圆顶的房子和围绕四周的尖塔,到处都是,和民居混杂在一起,不分彼此。伊利亚告诉我们,这些建筑都是清真寺。 是的,土耳其是伊斯兰国家,土耳其99的居民都信奉伊斯兰教。去年信奉该教的本.拉登在世界上制造了惊天动地的恐怖事件,数千人为此丧命。多年以来,信奉该教的巴勒斯坦人体炸弹也同样让世人震惊。我一直不明白是怎样的力量会使人人如此漠视自己与他人的生命?是宗教给他们的力量吗?我试图在这里寻找答案。 但我显然没有答案。在街上,在商店里,在饭店、酒吧,周围都是土耳其的年轻的男女——土耳其70人口在30岁以下——大多都很漂亮、迷人。女子身材尤其凹凸有致,头发有漆黑有金黄;男子则身材高大魁梧,毛发卷曲浓密,很有男子汉粗豪狂放的气质。不是金发碧眼的欧洲人,是介于欧洲与亚洲之间的长相,很像我国新疆人。听说从我国新疆移民的人还真不少,只因语言信仰相近的缘故。他们衣着时髦,表情轻松,男女之间自由交往,和我们没有两样。戴头巾的女子虽然有,但不多,至于穿长袍的男子,我一个都没看能看到。除了随处可见的清真寺,它和世界上任何一个非穆斯林国家没有区别。 我们所住的宾馆位置是在ISTANBUL的欧洲部分,在老城区。那里的马路不宽,建筑不高,大多都笼罩着岁月的风尘。 当天下午,我们就去参观了新皇宫——多马巴切切皇宫(Dolmabahce Palace)。 车子高高低低地拐了个弯,迎面忽然一片宽阔的大海,当我们得知面前就是Bosphorus海峡时,都大声叫起来。那个小时在世界地理课本上看到的遥远的名词——Bosphorus,就这样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它很宽,因为天色阴沉,海水不是蓝,而是深灰色的,望去不知几许深。风很大,海上有海鸥飞舞盘旋。远处就是建于1973年土建国50周年国庆之际的著名的Bosphorus欧亚大桥。 这就是博斯普鲁斯海峡,古往今来皆为兵家必争之地,几千年来,只有征服了它,才可以征服ISTANBUL,进而征服更广阔的天下,成就一代宏图霸业。 站在海边风吹得衣服猎猎作响,恍然想起在1453年得那场灭亡东罗马帝国的惨烈的战争。 1453年初,君士坦丁堡实际上已是一座孤城,土耳其苏丹穆罕默德二世亲征,围攻君士坦丁堡。土耳其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率7万余步兵、2万多骑兵、320艘战舰,从海陆两面包围君士坦丁堡,企图彻底灭亡拜占庭帝国。而城内守军仅9000人左右,海上有一支由20多艘大帆船组成的舰队。但君士坦丁堡军民在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率领下顽强抵抗,浴血奋战,挫败土军多次攻击, 经过53天苦战,终因寡不敌众,城堡陷落,君士坦丁十一世战死。延续了上千年的拜占庭帝国至此灭亡。城陷后土耳其人屠城数日,血流成河,惨无天日。类似清军的扬州十日。 那时,这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海水相必也被鲜血染红了吧! 海水依然静静流淌,从古到今,不管人世间的沧桑变化。 感慨了许久,照片也拍完了,伊利亚带我们走向多尔玛切皇宫大门。它的大门很欧化,有别于土耳其的传统建筑,大理石的墙面和屋顶浮雕无数,精致而堂皇。它是由奥斯曼帝国第三十一任苏丹阿布都麦吉德一世下令于1843——1856年兴建。整座宫殿耗资十亿马克,并为此欠下大量外债。据说为了装饰整个宫殿,一共用了十四吨黄金和四十吨白银。建造时使用的大理石是从马尔马拉海运来的;雪花石是从埃及运来的;红斑岩是从贝加蒙古城运来的。它的室内装潢和照明都是意大利和法国艺术家设计的。室内摆设虽然由于年代久远而色彩暗淡,但从骨子里透出的富贵和奢华,是岁月的烟尘无法掩盖的。 忽然看见中国的瓷器和屏风,放在离家万里的土耳其皇宫里,一时也不知是什么滋味。 这里有两件东西引起我浓厚的兴趣:其一是完全由大理石做成的土耳其浴室;另一个是重四点五吨重的灰水晶吊灯,是由英国维多利亚女皇赠送的。 这个浴室全部是用浅色大理石堆砌成的,上面有天然的美丽花纹。浴室大约十平米大小,在屋顶墙角都雕着花饰浮雕,十分精美。皇宫建在海边,窗户正对着宽阔大海。伊利亚跟我们介绍,这里所用大理石分别来自埃及和土耳其本土。埃及的石头为四壁,因为散热慢,土耳其石头铺底,因为传热快。浴室的热气来自地下,这样的设计非常科学。 我们感叹,土耳其皇帝有的,中国皇帝都有,并远远超过,但这种沐浴的方式却是土耳其苏丹独有的,具有无法模仿的伊斯兰特色。 整个皇宫分为三部分:SELAMLIK宫——即议事厅;中央大厅,是为皇宫庆典准备的;后宫,居住着国王的妻妾嫔妃。那盏巨大的水晶吊灯就悬挂在庆典大厅的正中。这里的空间之大、宽、广,完全出乎我们的意料。这个大厅长45米,宽40米,高36米,相当于十几层一栋楼的高度、宽度,可想而知空间如何宽阔。圆形的屋顶绘满各种西方的人物绘画,据说是请西方画家绘制的。这是我们第一次见到类似的建筑,与以往所有的建筑完全不同,一时给震住了。那盏灯,重4.5吨,体形巨大无比,用一根钢索悬着,从屋顶挂下近三十米,就在我们面前。它形似一朵层层绽放的花朵,围着中轴一圈圈高低的水晶烛台,错落有致,共有250个。它是用灰水晶制成的,所以看上去并不白,却比白水晶亮得多,在昏暗的光线下依然晶莹闪烁,光彩照人。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大厅的地毯只有一块,但已经将近铺满了整个地面。它是真丝的,面积有一百二十四平方米,全部由手工制作,所花心血,可想而知。 从皇宫出来,面对大海了。趁众人拍照,我问伊里亚:“听说穆斯林可以娶四个妻子,是不是真的?” 他盯着我看了一会,说:“对。可以啊。想不想找个土耳其小伙子呢?” 我笑:“那接下来他还可以娶三个呢!我可不干!” 客人听到了,围过来也追问:“真的可以娶四个啊?” 伊利亚一本正经地说:“当然啊。” 于是团员们开始互相开玩笑,让男的留下来享艳福。 伊里亚又说:“不过,男人在娶第二个老婆的时候,要征得大老婆的同意,并把财产平分给第二个老婆。如果要娶第三个老婆,同样要前两个老婆同意,和平分家产。第四个也一样,总之要全票通过。” 正当客人们在盘算这种可能性大不大时,伊里亚又说了:“不过,在土耳其是不允许这样的。在法律上,土耳其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制。” 有人失望地叹气。 在这里,伊利亚提到了一个人,凯末尔——一个孙中山似的伟大人物,他在此工作过,并逝世于此。他是土耳其近、现代史上最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战略家,伟大爱国者、民族英雄和国父。他亲手打碎奥斯曼帝国600多年来的政教合一封建专制体系:1922年废除苏丹统治;1923年废除哈里发体制;1925年在全国推行西方服饰,废除伊斯兰历和计时方式;1926年,以罗马法系(大陆法系)取代了伊斯兰《古兰经》和沙里亚法的法律地位,参照西方法典建立了土耳其自己的刑法、民法和商法体系;1928年推行文字改革,以拉丁字母取代阿拉伯字母,全国实行现代小学义务教育,宗教学校被置于政府严格监控之下;1926年-1934年期间,颁布了一系列彻底解放妇女的法律,规定男女平等、妇女可选择任何职业和接受任何教育、一夫一妻、结婚和离婚自由、男女享有平等的财产继承权和处置权,妇女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1934年,土耳其人民第一次选出了大国民议会女议员,地方各级议会和政权机构也选出了一批女议员和官员。土耳其妇女参政、议政步伐走在了一些欧洲发达国家的前面。 1938年11月10日,凯末尔病逝于多尔玛切皇宫。至今,仍有士兵在此守卫站岗。 我们进入皇宫时正好有土耳其政要入内参观,听说是土耳其新当选的议会议长。相当于我国的人大委员会委员长,是相当的高官了。但也就在离我们不到三米的地方,只几个陪同而已。 我问伊利亚,新皇宫相当于中国的什么建筑?他想了一下,说:“相当于天安门吧!” 接着,我们去了苏莱曼清真寺,ISTANBUL第二大清真寺、ISTANBUL最著名的清真寺之一。 天气更恶劣了,下车后,狂风夹着雨点,猛烈地砸向我们。我们连人带伞,在风中艰难前行,被狂风当成玩偶一般甩来甩去。 我们所有人都没有思想准备,所穿衣物根本无法抵御这种寒冷,一个个冻得面无人色,浑身打颤,一心只想到哪里避避风。 而伊利亚把我们带到清真寺的后边,准备好好给我们做个介绍。这里有一组墓地,竖着白花花一片墓碑,还有一座精致的亭状建筑。在这个位置,我们发现清真寺是建在一座山的顶部,居高临下,可以看到大海和船,这里的风特别猛烈。 伊利亚刚想开口,我们就哀求他赶快带我们进房间,别在外面吹冷风了。 于是,我们飞快地跑进清真寺。在进去之前,还要脱鞋,在风雨中脱了鞋,脚底踩在湿地上,掀起帘子,就走进了苏莱曼清真寺的市内。 一走进去,眼前一暗,所有喧闹和风雨都停息了,一片寂静。等眼睛适应后,才慢慢环视周围。这里太大太高,太空旷了,空荡荡的房间,一尊神像都没有——伊斯兰教是不允许敬有形象的偶像的,就连装饰时绘制的花草图案,也和真实的物体存在显著差别。 它也有个一个大圆顶,离地有50米,直径有26.5 米,由四根大圆柱支撑着,周围从底到顶密布着窗户,排列整齐而美观,富有装饰性。这么空旷的房间不使人感到单调乏味全靠这些漂亮的窗户,尤其是窗上的彩色玻璃,是由当时著名的艺师制作的,光线透过时,色彩绚丽而澄静,为这么一座宏大庄严的建筑增添了灵动的气息。 地毯和墙上的彩绘都是红色的,不是鲜艳的红,而是更深一点,幽深的颜色。整个大厅给人华贵而含蓄的感觉。 五十多米的穹顶上垂下一根钢缆,吊起一个直径有三、四十公尺的大钢圈,上面挂满了灯泡。离地约有三米左右。这是清真寺内的主要照明。穆斯林们就在灯下祈祷,做功课。 伊利亚让我们在灯下坐下,坐着给我们讲这座清真寺的来历。它是在1551——1557年由奥斯曼土耳其的苏莱曼国王下令建造的。这位国王统治的时期是奥斯曼帝国最强盛、疆域最大的时期,德国、匈牙利、维也纳也被纳入了奥斯曼的版图。并且,奥斯曼帝国的文化、科技及艺术等方面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苏莱曼国王在即位三十年时,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了这座清真寺。 他死后被葬在这座清真寺的后面,就是刚才我们看到很多墓碑的地方,那个亭状的建筑,就是他的坟墓。 负责建造设计这座清真寺的设计师是建筑大师司南。他在22岁时入宫当了太监,在皇宫里当了19年的看门人,最后,他的设计天赋被发现,成为一名著名的设计师。他一生设计了300多幢建筑,其中有80多座清真寺。至今在伊斯坦布尔还有一座纪念他的司南大学。 走出大厅,外面是院子,四周是带有屋檐的回廊。回廊很宽,抬起头,发现头顶上是一字排开的圆形的凹槽,有的边沿绘着纹饰,有的类似中国的藻井,层层收缩,如同孔雀开屏。并且,回廊有一个个圆屋顶,形状就象中国古代将士的头盔,忽然觉得这么整齐排着就象很多戴头盔的军人并肩立正。在雨中,空气肃杀,风凛冽,光线昏暗,寂静无人,一切都是用石头垒成的,冰冷而凝重。联想起苏莱曼大帝的金戈铁马,号令天下的英雄意气,心中肃然起敬。 虽然一代英雄最终不过一踣黄土,但他来过、看过、征服过,他留下了这座足以代表他的强大的国力和辉煌战绩的清真寺,这些足以证明他存在过的印记。 上车后,稍微暖和了一点,车正停在寺墙的外面。对苏莱曼清真寺的外表好好注视一番,问伊利亚:“那几根尖塔是干什么的?” “伊斯兰教要求信徒们每天五次礼拜。在古代人们没有计时器,清真寺也没有广播设备,于是阿訇们登上这些尖塔,高声呼唤穆斯林来祈祷。这些尖塔被称为宣礼塔,或者乾脆叫做喊塔。” “苏莱曼清真寺共有四根宣礼塔,最高的一座是七十四米。两座宣礼塔分别有两个阳台,另外两座有三个阳台。一共有十个阳台,可供十个阿訇同时放声呼唤。以前是没有喇叭的,光凭嗓子喊,当然站得高一点,人多一点,声音可以传播得远一点。”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