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鲤湖经典,旅家绝唱――谈徐霞客游九鲤湖日记的价. |
[游记]鲤湖经典,旅家绝唱――谈徐霞客游九鲤湖日记的价. |
2008-05-22 163.com |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鲤湖经典,旅家绝唱――谈徐霞客《游九鲤湖日记》的价值 徐霞客是个大旅行家,同时又是个大文学家。他不但喜游、善游,而且善写勤记,为后人留下一部游记杰作――《徐霞客游记》。他在当时就被誉为“古今旅游之最”“千古奇书”。霞客游记不同于文学史上借景抒情的游记名篇,也非刻意为文,而是记其游踪,直叙情景,真实详尽而又形象生动,兼具科学性与文学性,开创我国游记作品的新风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徐霞客“耽奇嗜僻,刻意远游;既锐于搜寻,尤工于慕写,游记之夥,遂莫过于斯编。虽足迹所经,排日记载,未尝有意于为文,然以耳目所亲,见闻较确,且黔滇荒远,舆志多疏,此书于山川脉络,剖析详明,尤为有资考证;是亦山经之别乘,舆记之外篇矣。存兹一体,未尝无补也。”其《游九鲤湖日记》(以下简称《日记》)也同样超越传统旅游文学的局限,用清新俊逸的文笔,记述在鲤湖景区的旅游历程与所见所闻,涉及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民俗风情等各个领域,堪称鲤湖景区的经典之作,旅家绝唱。 一曲游家绝唱 徐霞客首先是以旅行家的身份游览鲤湖景区的,对景区的观赏、记述、评价,无不打上旅游学的烙印。 《日记》以时为序,以路为纲,将旅途所见景点逐个叙述,绝不遗漏。从仙游道亭起,过通仙桥,经公馆、钟鼓楼、蓬莱石、仙灶仙臼仙樽仙井、雷轰漈、九仙祠、鲤湖、石鼓、元珠石、古梅洞、九仙阁、水晶宫、十洲三岛、瀑布漈、珠帘漈、观澜亭、天然座石及亭、玉箸漈、白龙谭、五星漈、飞凤漈、棋盘石漈、将军岩漈等,计达26处景点。对于各景点的方位、路径及景观,也有详细记录,上下左右,前后西东,准确标示。如抵达景区后,“中道有亭,西来为仙游道,东即余所行。南过通仙桥,越岭而下,为公馆,为钟鼓楼之蓬莱石,则雷轰漈在焉。”记九仙祠,“九仙祠即峙其西,前临鲤湖……澄碧一泓于万山之上……祠右有石鼓、元珠、古梅洞诸胜。梅洞在祠侧……透而上,旧有九仙阁,阁前有水晶宫……当祠而隔湖下坠,则二漈至九漈之水也。”(黒体字为方位字)实为一幅形象、准确、实用的鲤湖景区全景图和导游图。 《日记》对鲤湖景观有概括性的归纳,并对其旅游资源价值作出公允评价。如“盖水乘峡展,既得自恣,其旁崩崖颓石,斜插为岩,横架为室,层迭成楼,屈曲成洞;悬则瀑,环则流,潴则泉;皆可坐可卧、可倚可濯,荫竹木而弄云烟。数里之间,目不能移、足不能前者竟日。”描述了景区石姿水影的多样性和可赏性。如“水初出湖,为石所扼,势不得出,怒从空坠,飞喷冲激,水石各极雄观。”“峡壁上覆下宽,珠帘之水从正面坠下,玉箸之水从旁霭沸谥。两泉并悬……上与天并,玉龙双舞,下极潭际。潭水深泓澄碧,虽小于鲤湖,而峻壁环锁,瀑流交映,集奇撮胜。唯此为最。”道出了九漈中的最佳景观。如“若水之或悬或渟,或翼飞迭注,即匡庐三叠、雁荡龙湫各以一长擅胜,未若此山微体皆具也。”认为九鲤湖之水,有的悬空而下,有的聚成碧潭,有的悠然飞荡,有的重迭奔流,千恣百态,异彩纷纭,可谓瀑布大观园。他通过比较,点出了九漈的瀑布的特色。从现存游记看,霞客一生探游过众多的瀑布景观,见于游记者达74处。鲤湖九漈系其早期所见,其晚年西游所游的贵州黄果树瀑布和云南保山县玛瑙山瀑布,其高其大,气势均超过九漈。霞客并不认为鲤湖九漈是国中最佳者,只是高度评价其体态丰富多彩这个特色和优势,如同天下名瀑的匡庐三叠、雁荡龙湫之名瀑亦有其迷人的某种特长一样。其思维是科学的,评价是公允的。对鲤湖九漈奇观,无须以“旅圣”霞客一语无限拔高,实非霞客之意,切忌误读。对鲤湖九漈瀑布景观的评价,有霞客“微(无)体皆具”四字,足矣! 《日记》对游人探游要旨也有精到的论述。“出五漈,山势渐开……乱流其下,或为澄潭,或为倒峡。若六漈之“五星”、七漈之“飞凤”、八漈之“棋盘石”、九漈之“将军岩”,皆次第得名矣。然一带云蒸霞蔚,得趣故在山水中,岂必刻迹而术求?”他认为九漈景观灿烂绚丽,源于山水,正是游趣之所在,游人不必刻迹求名,过份追求其名义。 此外,通过《日记》对浙江江郎山和福建九鲤湖、石竹山景区之景观、道路、馆舍、民谚(如“春游石竹,秋游鲤湖”)和祈梦习俗的记述,我们可以推测三景区尤其是兴化府鲤湖景区当年旅游活动的发展状况,这是研究九鲤湖乃至闽省、全国旅游事业珍贵资料。当然,也有助于对徐霞客这位旅游奇人及其在中国旅游史上的地位的研究。 笔者检阅历代有关九鲤湖景区的游记,发现一个有趣现象,即徐霞客之后的历代名家游记,无不提及徐霞客其人其记。游前读其记,游间寻其踪,颇为推崇。足见《日记》影响之广大、之深远。笔者认为,今之游家,敢追霞客其踪者,凤毛麟角;能盖其记者,欲求未见。故崇霞客《日记》为“鲤湖经典,旅家绝唱”,岂为溢美过誉乎! 一部地学百科 霞客之游,并非单纯观赏河山之壮丽秀美,他常常通过对山水景观的考察,探究其间奥秘,实际上已经带有现代野外地理考察性质,尤其是后期西南之行,对地理形势尤为专注。其九鲤湖之行虽是早年旅游活动,但对野外地理的考察已现端倪。《日记》对鲤湖地区的山岭溪瀑、道路交通均有细致的观察和详尽的描写,对自然气候、民俗风情等也有涉及,是研究古时鲤湖地区地理地质的珍贵资料。 《日记》对鲤湖地区的山川形势有详尽精确的描述,展示一幅形象而翔实的地区地貌图。如由莒溪至鲤湖,沿途山岭“越上越高,杳无所极”;初以为其岭头为绝顶,不料山上复有高峰;沿山湾曲行,却见“平畴荡荡,正似武陵误入,不复知在万峰顶上。”这是对梯状地貌的描述;又如蓬莱石附近,“洞出蓬莱石旁,其底石平如砺,水漫流石面,匀如铺縠,少下而平者多洼,其间园穴,为穴、为臼、为樽、为井”“石濑平旷”“十洲三岛”,这是晶洞钾长花岗岩溶蚀地貌。 石是景区的主角。《日记》对不同形态的山崖峡石作了大量描绘。有的壁立千仞,峡石如劈;有的危嶂屏列,峻壁环锁;有的上覆下宽,犹如瓮口;有的壁凑如门,欲合又开。更有以形命名的“石鼓”“元珠”“天然座”,以及奇形怪状的无名之石,他们“斜插为岩,横架为屋,层迭成楼,屈曲成洞”,形成一个险峻峥嵘而又妙趣横生的奇石世界。 水是鲤湖景观之魂。《日记》对湖潭涧流和奔泉飞瀑,更是重笔浓墨,尽心描绘。不仅有位于万山之上“围青漾翠”的石湖(鲤湖),有“峻壁环锁、瀑流交映”的碧潭(白龙潭),有“石濑平旷、清流轻浅”的溪涧,以及以九漈为主轴的千恣百态的奔泉飞瀑。 对地表的水形石相,当年的徐霞客尚不能用科学语言予以表达,但有如此逼真详尽的描写,表明其对自然物观察之勤之细之敏。尤为难得的是,通过观察,对水石关系也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日记》认为,水之姿态系为山崖峡石所制约,水依崖石的不同形势而伸展,从而生成各自的姿势;指出“悬则瀑,环则流,潴则泉”的规律性,与现代地理学对山地瀑布成因的论述几乎一致。这表现出作者在对山地自然地理现象的精细敏锐观察,及其科学的思辨能力。徐霞客对山川水流现象较有兴趣,八年之后他第三次入闽,探游漳平县宁洋溪时,通过与所历建溪对比,得出了“程愈迫则流愈急”即河流流速与其流程成反比的科学结论。 《日记》对道路交通的记载也是具体而详尽,做到以里计程,中途所过府、县、镇、村其名,以及驿站、公馆、道亭及乡间小道、山间险道等均予记录,如画一幅清晰翔实的交通网络图。而《日记》所记烈日薰烁的酷暑及峰顶新月、崖端旭日、深峡阴风等,则可推知当年部份气象状况;所提“枫亭荔枝”、石竹山“芳茗”可知当地所出特产。他如鲤湖、石竹山两山的“祈梦”民俗,文物古迹及九仙传说,“春游石竹,秋游鲤湖”的民谚等,也是了解地区人文地理和历史文化的全貌一斑。 以上是体现《日记》科学性的主要方面,显示其超越历代文人游记的特色和价值。英国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评价《徐霞客游记》时说:“他的游记读来并不像是十七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是像一部二十世纪的野外勘察记录。”细读《日记》,也能品出其味。
|
转自:http://rks73.blog.163.com/blog/static/293143222007410625127846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