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莆田南少林古道穿越环游日记—沧海放舟 |
[游记]莆田南少林古道穿越环游日记—沧海放舟 |
2007-07-24 blogoutdoor.com |
2006年6月17日,周六。 周六的天气预报为雷阵雨,气压很低,天空阴阳不定,气温最高达30度,再加上周五傍晚的一场大雷暴雨,山野显得异常潮湿闷热。这样的条件让户外的感觉非常不爽。 长长的古道在脚下或隐或现,大部分掩入荒丛,雨后的水珠挂满草尖、藤蔓,身影掠过,带走一路潮湿,行装便很快浸透了。沉默地走去,汗水在闷热下沁出肌肤,渗透衣服,淋漓欲坠,仿佛刚被水浇过。沸腾的血液引来了一路的无名蚊虫,悄然叮咬之后,不露痕迹,却使裸露的脖颈手臂红肿奇痒,让人不敢逗留。一路马不停蹄地穿越而走,在苔漫湿滑的古道上,稍不留心,便可能摔跤,领路的参谋长就为此受了轻伤。 幽幽的古道沉淀了太多的历史,却抵挡不住风霜雪雨的侵蚀,它象风化的岩石一样风化在行走的岁月里,模糊的题刻已辩不出字来。脚印叠进古道,但没有聆听到古老的故事,只有生生不息的植被生态不断擦亮眼球。峡谷的双帘飞瀑,路边的奇石苍松,抱岩的铮铮古榕,牵挂千年的藤萝,化作春泥的落花,翔飞的鹰隼与鸣涧的鸟,一路或深或浅地跳荡心灵,化作行走中洋溢心头的歌唱。 经过三个多小时的穿越,穿出丛林,来到一处岩石独兀的石洞小庙,开始歇下脚来。小庙驻守的老者迎接了我们,并端来开水。据参谋长介召,这位老者十七岁即到此修行,孑然一身,如今已年逾花甲,依然驻守。我不知道这荒郊野岭的孤独守望是怎样的一种信念,就像我们不会明白高原的藏人为什么会对着圣城用一生的匍伏去丈量。每一个人的精神境界不是别人用简单的思想就可以解释的。 庙后有一棵杨梅树满树挂果,任其落红,无人采摘。老者叫我们采摘品尝,汁多味甘,只是可惜连日雨水之后,熟梅已遭遇虫害,我们只好望梅兴叹。 再一路豁然开朗地走去,阳光灿灿地普照开来,青葱的山峰留下了我们一串串精彩的影子。抵达林山村后,才发现山溪的源头已被养鸭场严重污染,我们从污染的泥泞中走过,闻到了一股与山野的清新格格不入的味道。 下到南少林寺中,进入重建的寺院游览,参观了考古陈列室。对于南少林之争,我们肤浅的眼光只能留下了一串问号。迈出脚后,队伍到寺旁的小食店品尝“莆田扁肉”,适时抵达的车辆接住了我们。在参谋长的引领下,我们驱车来到莆田紫霄山观光。登上紫霄岩,迂回在奇岩奇树苔藓漫生的幽径中,回首山下,连绵村落,心也变得阡陌纵横起来。登上最高处的道观,在观前的石桌上休息泡茶,用一壶壶香酩解除干渴与困乏,寻觅山上最清凉的时光。 下山,驱车前往莆田二十四景之一的涵江“白塘观月”游览。一塘清波两岸拂柳一道古桥几尾钓竿装点出这一处湖光的美丽。跨过古轿,沿湖走进,在参谋长同学的引领下,那些历史与传说开阔了我们的视野,绿树、香稻、棚架、田园、湖光、隔岸的村落老屋,营造出一路美轮美奂的乡村生活图景,装点了我的镜头。但是,这样的生活,在一系列不协调的现代进程中也改变着,有些无奈。进入洋尾村,那丰厚的人文底蕴,足以唤起村里人的骄傲。 最后驱车参观了涵江街心的文庙。历史已经斑驳,重修的文庙辉煌地立在街心,本质上与现代的建筑已没什么区别。 暮色催归,参谋长同学宴请我们于竹楼酒家,品尝地方特色菜肴。和着美酒,归入现实,状态不佳的我只能囫囵吞枣地把一天丰富的行程和美食沉入到消化不良的身体之中。 二00六年六月二十二日 |
转自:http://www.blogoutdoor.com/user1/2135/archives/2006/23803.shtml37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