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夕阳西下的伊斯坦布尔 |
[游记]夕阳西下的伊斯坦布尔 |
2008-05-22 sina.com.cn |
伊斯坦布尔之所以闻名于世,除了它曾长期作为罗马、奥斯曼帝国首都这个原因之外,还在于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横穿伊斯坦布尔的博斯普鲁斯海峡,是亚洲、欧洲的地理分界线,而伊斯坦布尔也就因之成为世界上唯一横跨亚欧两大洲的城市。它的西区是欧洲的地理部分,它的东区则属于亚洲的地理范畴。1973年建成通车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大桥(吊桥),全长1560米,其长度虽然在欧洲排名第四,在世界排名第七,但由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所以,就知名度而言,它则排名第一。“一桥飞架欧亚,天堑成通途”。这次我们乘船畅游博斯普鲁斯海峡时,曾从大桥下通过。说实话,这座当年造价三千多万美元的大桥,除了壮观之外,远看近瞧都没有什么特别吸人眼球的地方,但就是因为它特殊的地理位置,才使得它名扬全球。 作为世界文明古都的伊斯坦布尔,两千多年的漫长历史,不仅为其留下了罗马式斗兽场、圣索非亚大教堂、蓝色清真寺、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等一大批古建筑和丰富的古代文物,更为其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伊斯坦布尔现有40多座博物馆、20多座基督教教堂、450多座清真寺,单就数量而言,这些数字绝对都居世界各大城市之首。这些教堂、清真寺及博物馆里收藏的大量文物,是东西方文明、东西方方文化相互交融的历史见证。古代东方博物馆中的苏美尔人头像、巴比伦人的瓦器、亚述人的浮雕等,是亚洲地区各民族历史文化的代表;考古博物馆中的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文物,则显示了古代西方文化的发展水平;考拉教堂中,那关于圣母、基督和使徒的壁画,是拜占庭艺术的代表作;而苏莱曼尼耶清真寺中,那雕梁画栋、镂金刻银,则是奥斯曼时期的艺术珍品。在伊斯坦布尔的西城区(旧城区),帝国时期遗留下的石砌古堡、城垣残墙、塔楼石碑随处可见。这些历史建筑和历史遗迹,无不显示着它曾经有过的辉煌,但同时也昭示了它如今的夕阳西下。 由于地理位置特殊,伊斯坦布尔自古以来就是欧、亚、非三大州的交通、军事、商业和宗教重地。站在博斯普鲁斯海峡大桥上,东望是亚洲大陆,西看是欧洲平原,它们虽然隔海相望,但却近在咫尺,且有大桥相连。这种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伊斯坦布尔得以兼收并蓄欧、亚、非三大洲各民族思想、文化、艺术之精粹,成为东西方思想、东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交融点和集散地。圣索菲亚大教堂是罗马帝国时期的基督教堂,这座气势宏伟的拜占庭式的教堂,建于公元537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前期它作为基督教教堂存在了900多年,后期从1453年始,也就是罗马帝国灭亡后,信奉伊斯兰教的土耳其人将这座近千年历史的大教堂改为清真寺,并在教堂外修建了4座宣礼塔。1935年,土耳其政府又将这座做了400多年清真寺的大教堂改为国家博物馆。据考古学家们说,像圣索非亚大教堂这样历经沧桑而至今昂然屹立着的建筑,目前在世界上虽不能说绝无仅有,但也绝对是屈指可数。蓝色清真寺建成于1616年,与一般清真寺不同,它有6个宣礼塔。由于教堂四周墙壁镶嵌着两万多块蓝色花瓷砖,使得大厅里光线显得格外柔和、静谧,所以,人们都习惯把它称之为“蓝色清真寺”。走近“蓝色清真寺”,游人们大都被它巨大的空间和气魄所震慑,里面的壁画艺术充分展示了西方艺术和东方艺术的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相互辉映。站在圣索非亚大教堂和蓝色清真寺中间的广场上,人们即感到神奇,又感到不可思议。因为从这里,你可以读出伊斯坦布尔作为罗马、拜占庭、奥斯曼三大帝国首都而曾经有过的辉煌和历经的沧桑。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8c9b0601008fpl.html17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